苏州这场大会,含“金”量高,含“新”量更高
三月的苏州,新茶飘香,春意正浓。3月29日,狮子山下的一场苏州苏商大会,吸引本地苏商、回归创业苏商、新一代苏商、异地来苏创业企业家以及海外苏商为代表的千余名企业家到场,叙乡情,话发展。
在会场外特别设置的“商叙茗春”小茶馆内,洞庭碧螺春、虎丘三花茶、吴江熏豆茶、虞山白茶、东山花茶等苏州特色茶饮,以及毛豆结、粽子糖、绿豆糕等苏式茶点一一摆开,向海内外苏商传递来自家乡的真诚、质朴而又热烈的欢迎。
茶香袅袅,乡音依旧,气氛热烈。一种独属于家乡的亲切感,让企业家们打开话匣,在愉快的交谈中碰撞出新的火花。
苏州民营经济到底有多牛?不妨来看这样几组数据:
据全国工商联统计,2024年,有25家苏州企业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22家企业入选“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
可以说,民营经济是苏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截至2024年末,苏州全市拥有民营企业86.5万户,民营经济大约贡献了全市50%以上的经济总量、60%以上的税收、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85%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以及90%以上的企业数量。
这些亮眼的成绩,不仅是广大苏商拼搏奋进的生动写照,同时也是苏州持续擦亮“最舒心”营商品牌的丰硕成果。
“投资苏州,就是投资未来!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飞得多高,苏州始终是我们心中最温暖的港湾,是我们永远的根。”大会上,北京苏州企业商会常务副会长、太盟中国董事长邱中伟作为苏州籍民营企业家回归代表深情发言。他不仅自己在苏州落地多个项目,还热切呼吁更多苏州籍企业家回归家乡,投身苏州的建设浪潮中,为苏州发展增光添彩。
后浪奔涌,新生代苏商挑大梁
镇湖绣娘手中的桑蚕丝,一根可以“劈”成64份;恒力的高性能工业丝,一根能吊起10公斤的重物;亨通的光纤预制棒,单丝最长拉丝1.5万公里……一根丝的故事,充分体现出苏州人追求极致的匠心、“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平衡传统与现代的智慧、融合艺术与商业的敏锐。这些宝贵的禀赋和特质,让苏州人在工商业领域大展拳脚。
从明清时期的“苏商帮”,到近代的实业救国先驱,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开放型经济率先突破……在中国工商业发展历史上,苏州苏商屡屡创造传奇。
苏商精神应包含什么样的内涵?作为本地民营企业家代表,恒力集团董事长陈建华认为,“国家情怀”和“实干精神”这两点始终不能变:无论做什么,心里都要装着国家。苏商的成功,从来不是靠空谈,而是靠实干,拼出来、干出来的。
“苏商精神还体现在要打破传统思维定式与惯性思维,主动拥抱变革。”苏州禾昌聚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茜菁是90后“厂二代”。父辈扎根传统材料领域,为禾昌聚合筑牢根基。如今她专注新材料赛道,聚焦技术创新,赋能专精成长。“我的父亲一个人做了两家上市公司,我很难在他的‘游戏’里超越他,但我有属于我自己的‘游戏’。”
二代接班的故事,是苏州民营企业中并不鲜见。“亨通的‘接力棒’正在传递给年轻人。”亨通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崔根良说,改革开放的时代机遇和苏州这方沃土,成就了今天的亨通。未来,相信年轻人的奋斗激情,相信年轻人的创新活力,定能创造新时代苏商奇迹。
“父亲总是跟我说,做企业如做人。这十年从车间到董事会,每个脚印都在告诉我,接棒不是重复跑,而是开新道。”亨通集团总裁崔巍说。既要传承亨通的韧劲,又要激发新世代的拼劲,才能跑出光纤的新速度。
传承与接力,让苏商四海一心,携手再创辉煌。大会上,老中青三代苏商共同倡议,表达对在苏州发展的坚定信心,发出坚守主业、做强实业的集体承诺,号召四海苏商“胸怀报国志、一心谋发展、守法善经营、先富促共富”,打头阵、勇争先,携企手、爱苏州,让苏商真正成为“苏Shine”。
撰稿 | 新华日报记者 孟旭 杨丽媛 肖甜
编辑 | 筱璐
责编 | 顾敏
终审 | 耿联
新华日报社全媒体时政新闻部出品
欢迎转发 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