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 在高空作业等高危领域, AI有望成工人可靠搭档

南都讯记者杨文君发自北京8月29日上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新闻发布会。此次会议从多个方面重点介绍了近日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文件)的有关情况。

人工智能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何关联?又将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驱动发展中心主任霍福鹏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回应。

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驱动发展中心主任霍福鹏。

霍福鹏表示,“人工智能+”不仅是科技发展的前沿方向,更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现实关切。当前,人工智能正日益融入我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赋能千行百业、造福千家万户。文件提出了“人工智能+民生福祉”“人工智能+消费提质”等重点行动,其中多项举措都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

霍福鹏具体介绍道,具体来看,主要体现在四个“更”。第一,工作方式更为智能。一方面,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特点,改善传统岗位工作环境,减轻劳动者负担,降低安全风险。比如,在矿山开采、高空作业等劳动力紧缺或高危领域,人工智能有望成为工人们可靠的“搭档”。另一方面,通过开展人工智能培训,可帮助劳动者掌握新工具、适应新业态,激发就业活力与创新动力。此外,通过就业风险评估,还能研判化解可能出现的结构性失业风险,引导创新资源向创造就业潜力大的领域集中。

第二,教育学习更有效率。人工智能将深度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要素、全过程,贯穿课堂教学与课后学习,推动教育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型。比如,针对学生个体特点开发智能学伴、智能教师应用等情景化、定制化的教育产品,可以加快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又比如,在一些教育资源相对不发达的地区或者农村学校,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学生同步学习优质课程,促进教育公平。除了学生之外,社会大众也积极学习人工智能知识与技能,形成全民学习、全民应用的良好氛围。

第三,生活品质更加美好。在社会服务方面,有序推动人工智能在辅助诊疗、健康管理、医保服务等场景的应用,将大幅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智能陪伴、助残设备、智慧养老等应用也将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在文化产业方面,利用人工智能辅助将创作更多具有中华文化元素和标识的文化内容,进一步繁荣文化生产、增强文化传播、促进文化交流。

第四,消费结构更趋优化。“人工智能+”行动将推动居民消费实现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转变。一方面,服务消费新场景进一步拓展。人工智能将改善文娱、电商、家政、物业、出行、养老、托育等生活品质,拓展体验消费、个性消费、认知和情感消费等服务消费新场景,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