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深度丨我的同事不是“人”, 数字员工是降本增效还是更卷了?
永不疲惫,24小时全天候待命,产出效率高,还不拿工资,这些标签或许是企业老板们心中“完美员工”的样子,但“它们”可能不是人。
在2025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的展厅里,一款名为“管家婆”的智能体引来关注。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智能体,而是一位能够撰写文案、设计海报、制作视频的数字员工。它能够胜任三五个人的工作量;它不会疲倦,能持续产出创意内容。
如今,不少企业员工已经开始体验与AI同事共事的全新工作模式。当人工智能不再只是展览馆里的新奇展品,而是以“同事”的身份悄无声息地进入日常工作,一场关于工作效率、人机关系与职业未来的深度变革正在真实地发生。
两万元的“超级员工”
贵州一枝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与成都任我行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打造的新一代AI产品“管家婆”智能体,没有实体,不占工位,不喝咖啡,却能在两分钟内处理复杂信息,甚至“主动”完成工作。这款智能系统,正在重新定义“员工”这个概念。
什么是数字员工?数字员工并不是实体机器人,而是一套基于企业私有知识库和AI大模型的智能系统。贵州一枝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肖乾解释道:“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整套虚拟团队,我们目前主要出品有文案撰写、平面设计、视频制作三种类型的数字员工,全都由AI胜任。”
数字员工如何工作?据介绍,数字员工的工作模式相当灵活:一种是全自动模式,系统会根据企业的营销节奏和日常需求,自动生成内容并推送给负责人;另一种是指令模式,老板只需像交代员工一样下达任务,比如“做个产品宣传视频”或“设计个促销海报”,系统就会调用企业知识库中的信息迅速完成。肖乾介绍:“一般两三分钟就能完成任务,如果需要调整,半小时左右也能完成。”
肖乾告诉记者,每个客户企业的数字员工都是“量身定制”。在启用前,技术团队会帮助企业建立专属知识库,将产品资料、企业文化、市场定位等信息“喂”给AI系统,使其输出的内容更加贴合企业特性。肖乾说:“许多使用了数字员工的企业反馈,员工现在有更多时间专注于客户沟通、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工作效率和质量都得到了提升。”
谈到开发数字员工的初衷,肖乾说:“许多中小微企业想通过新媒体拓展客户,却请不起专业的运营团队。一个能写10万+爆款文案的运营月薪至少要数万元,这对小企业来说是不小的负担。”
数字员工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痛点。一年两万元的费用,却能完成3-5个人的工作量。更重要的是,AI系统学习了三百万篇以上的爆款文案创作技巧,能够帮助企业产出更专业、更吸引人的内容。
“很多人以为我们只是套用现成的大模型,实际上远非如此。”肖乾坦言。2022年10月公司成立之初,团队就立志要开发真正适合中国企业需求的AI系统。“最大的挑战是资金,为了维持研发,团队先开发了一款名为‘魔法画师’的产品,通过该产品获得1300多万营收,再反哺数字员工的研发。”肖乾回忆道。
技术上的挑战同样巨大。“我们要解决的是让AI真正理解企业,每家企业提供的数据格式各不相同,有视频、PPT、图片、PDF等等,如何将这些非标数据标准化,也是我们花费精力最多的地方。”肖乾说。
截至目前,团队已累计投入1600万元,经过近两年的攻坚克难,才最终打造出这套数字员工系统。这款产品今年7月10日正式上线,目前在全国拥有近2000家付费客户。
看不见的“系统大脑”正在重塑物流行业
如果说贵州一枝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数字员工是“前台明星”,那么中科富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中科富创)所做的,就是藏在水面之下的“AI冰山”。这家公司不做快递、不跑运输,却是整个物流业智能化升级的“幕后大脑”。
“我们是一家第四方物流公司。”中科富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付正桥介绍到。在他看来,物流行业早已超越“送货车+仓库”的传统模式,而是进入以技术驱动为核心的新阶段。第一方物流主要指生产企业为自身组织的物流;第二方是贸易带动的物流;第三方才是人们熟悉的顺丰、四通一达这类运营型企业。
而中科富创所做的第四方物流,是为这些企业提供从顶层规划、软件设计、硬件配套,到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全链路服务的技术支持。
付正桥举了一个代表性的案例。中科富创承接了山西省长治市“公转铁”数字化物流体系的打造,对7个物流枢纽进行总体规划,构建起一个智慧物流调度平台。该体系主要运输大宗煤炭,付正桥介绍:“一个物流场景里面的全部角色都在这个平台上面,它接入了政府监管方、铁路货运系统、全国煤炭交易中心以及27家金融机构。每个园区有两端,一个是货主端,负责发货,另一个是园区的运营方来负责提供运力。和传统意义上只是物流仓库的物流园形成了区别,真正实现了全角色在同一场景中高效协同。”
这套系统到底带来了多大改变?付正桥直接给出了数据:“物流效率提升30%以上,差错率降至原来的1/10。以前依赖人的经验调度,现在靠系统和数据驱动;以前资源匹配不对称,如今全部实时拉通。”
背后的技术支撑是中科富创自主研发的“中科智源”AI大模型技术。这不是通用的聊天机器人,而是基于智能体集群架构的物流行业垂直模型。付正桥总结技术的本质:“自动化替代的是体力,智能化替代的是脑力。现在物流园基本可以达到‘黑灯’工厂,不需要分拣工、调度人员,只需要几个清洁工,其余环节都由自动化和智能化等环节代替。”
截至目前,中科富创今年的合同额已突破6亿元,预计年底将达10亿元。但中科富创的目的不止于此——低空物流、医疗急救运输、公路电气化等创新场景正在成为其新布局的赛道。
人机共事:替代还是进化?
贵州一枝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已经为企业开发定制化数字员工系统;中科富创正在从物流走向低空经济、医疗急救等更广阔的领域。这些实践都在描绘着AI与人类协同工作的未来图景。
然而,在效率提升和技术创新的欣喜之外,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已经浮现:AI是否会大规模替代人类工作?我们又该如何应对这一趋势?
在贵州一枝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AI已经承担了公司大部分的程序编写工作,人类程序员则转向了架构设计与算法优化等更具创造性的工作。“数字员工取代的不是人,而是重复性劳动,就像汽车取代了马车,却创造了司机、修理工、交通警察等新岗位。”肖乾认为。
尽管人工智能表现出色,但肖乾坦言仍有改进空间:“AI偶尔还是会出现‘幻觉’,生成一些不准确的内容。我们需要通过人工审核和持续优化来解决这个问题。”
贵州财经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徐凯认为:“因为人与人之间沟通,我们能够感受到语气、表情、动作。人因为有情感,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各种信号来调整交流方式。目前的AI技术还无法完美实现这一点。”
AI不会停止进化,而人类也不会停止学习与适应。当前AI在流程固定、重复性高、依赖数据驱动的领域表现尤为突出,这些领域的岗位也最容易被替代。然而,在需要人工审核、情感沟通、创造性思维的领域,人类仍然保持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而当下最紧迫的,是培养能熟练使用技术的相关专业人士。徐凯说:“数字员工也要人设计、审核、维护。高校与企业要联手培养这类新兴人才。未来的职场,不是不需要人,而是需要会‘驾驭'AI的人。”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的企业中会出现AI“同事”。人类和AI会怎样一起工作?答案,不在机器的算法里,而在每个人的选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