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供销社“蓝帐篷”:撑起“无废”济南蓝天,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孙远明 张宇宁
今年3月30日是第三个国际零废物日。近年来,济南坚持把“无废城市”建设作为推动城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积极探索各领域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化、过程资源化和末端无害化处理的新路径,努力打造绿色、低碳、宜居的生态泉城。
济南市供销合作社积极推进再生资源业务发展,聚焦服务国家“两新”工作大局,扩大“两网融合”便民回收服务站覆盖面,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以“蓝帐篷”小支点撬动城市资源循环大格局。这顶 “蓝帐篷”,不仅撑起了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书写着新时代供销人“变废为宝”的绿色答卷,为“无废”济南铺就可持续发展的蓝天之路。
线下“蓝帐篷”线上“开心收”
织密双轨回收“智慧网”
3月27日上午,尽管下起小雨,但在济南历下区保利芙蓉小区,济南市再生资源总公司的“蓝帐篷”便民服务站点仍准时撑起。不到半小时,便有4位小区居民带着积攒多天的纸壳、塑料瓶、旧电器等来到站点,回收员称重、分类、结算一气呵成。
当前,济南市供销合作社探索出“线上 线下”双轨回收模式,不断织密“智慧网”。济南市再生资源总公司职工马婷婷向记者展示了公司开发的“开心收”APP。居民可通过APP预约回收服务,还能查看回收物品价格等内容;线下站点严格遵循“五统一、三规范”标准要求,确保整个回收过程标准化、规范化,也实现了城市环卫收运体系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两网融合”的有效衔接,大大提高再生资源的回收率。
“我们的‘以车代库’流动服务,结合固定站点,可以让回收服务延伸至更多社区。” 马婷婷说,通过“开心收”APP或者小程序线下收货、线上入库,线下分类,线上计量,实现了“线上+线下”的全品类全流程可追溯的回收模式,同时助力了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不断探索“回收 换新”新模式
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
走进龙洞街道垃圾分类“两网融合”分拣中心,2300平方米的场区划分宣教区、称重区、分拣区、处理区、洗桶区等五大功能区。这里曾是垃圾中转站,经市供销合作社与多部门协作改造,变为如今的分拣中心。马婷婷告诉记者,辖区内的前端“蓝帐篷”服务点位会把收集到的可回收物再生资源交投到分拣中心,进行初步的分拣预处理,经过压缩打包后部分进入利废企业,剩余部分进入最终的后端分拣中心,进行再一步的精细化分拣。
“比如低值可回收物塑料泡沫,质量小、体积大、运输成本高。通过压缩设备,泡沫体积缩减90%,能够降低运输成本。”马婷婷说,这些压缩后的塑料泡沫经过企业的加工再处理,最终会变身为相框、塑料绳等新产品的原料。
“今年,我公司将继续推进再生资源业务发展,扩大‘两网融合’便民回收服务站覆盖面,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计划建设分拣中心4处、回收网点50个,推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园区建设。”吕耐杰表示,通过“蓝帐篷”网点的铺设,让供销合作社的服务走进济南的每一个社区,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