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丨视频广告偷时间! 平台岂能“秒”伤用户权益
看网络视频广告时,总觉得时间过得很慢?这真不是错觉!据红星新闻报道,多个互联网平台标识为80秒、120秒的广告,实际播放时间皆多于标明的时长。互联网视频广告,正在悄悄“偷走”用户时间。
记者测试视频App中广告的计时。图据红星新闻
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互联网视频“贴”广告,并无什么不妥。只要广告内容恰当适宜、时长信息标注清晰、准确即可。然而据报道,“偷”用户数秒不等的广告时间,似乎成了行业潜规则。有的平台故意模糊广告时间的单位,省去“秒”字,以“80”“120”等标注,企图逃避责任;有的平台并不认可“偷”时间的质疑,将原因归咎于页面加载缓冲等技术层面。在广告时间上搞“鬼秤”,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暴露出平台的难看吃相。
广告时间多出个两三秒,看起来事情不大,却关乎用户权益,也事关平台信誉。视频平台每天数十万、数百万次的用户点击量、播放量都能统计,“多”出来的几秒钟广告时长,却难以发现和纠正,显然难以服众。是不能精准把控广告时长,还是不想、不愿精准把控?要看到,对于视频平台而言,每一秒钟都是叮当响的“铜板”。今年8月,有媒体报道称,某App存在广告“偷时间”赚钱的现象。经过测算,通过“偷时间”的操作,该App一年能多赚数千万元。一边是“秒”伤用户权益,“偷”用户的时间,另一边通过拉长广告时间获取经济利益。这些视频平台的算盘,打得太响了。
被眼前利益蒙蔽而失守信誉底线,不是持久的生意经。如今,视频平台之间的竞争相当白热化,用户看中的,不只是平台的会员价格是否划算、有什么好剧上新,而是服务细节是否到位、用户权益的体验是否丝滑。盯着几秒钟广告“做文章”,以欺骗手段“偷”用户时间,或许能在短期内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但从长远看,势必是给平台自身形象和信誉挖坑,极易引发用户的抵触与反感。视频平台要想明白利害关系,积极承担责任,强化商业自律。针对平台广告时间“动手脚”、信息标注不规范等情形,监管部门也应该出手整治,把“时间”还给用户。
在广告时间上搞“鬼秤”,称出了视频平台信誉“分量不足”。坚守诚信底线、珍惜用户信任、完善细节管理,平台才能在市场竞争中长久立足,赢得商业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