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企业 稳投资]竞逐人工智能新赛道, 安徽再“加码”

转自:安徽新闻网

人工智能是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近年来,上海、广东、北京等多地陆续发布政策措施,推动“人工智能+”行动在产业赋能、终端应用、场景培育等方面取得突破。

作为较早布局人工智能产业的安徽,也正以“真金白银”的举措加码人工智能新赛道。

9月8日下午,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了解到,我省日前发布《打造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和应用高地若干政策(2.0版)》。新版政策突出企业主体、突出以创新带应用、突出“双招双引”,将加速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千行百业,推动我省率先进入通用人工智能时代。

升级政策跑出产业“加速度”

赛迪顾问最新报告显示,安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评价跃居全国第5位。

收获这样的硕果,离不开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春风化雨”。

2023年,我省印发《打造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和应用高地若干政策》。政策实施以来,全省人工智能规上企业营收从2023年的1327.7亿元跃升至2024年1704.9亿元,带动2024年招引落地项目和投资金额分别增长46.8%和34.6%,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重点布局、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全国首批数据标注试点基地等战略布局落地安徽。

竞逐人工智能新赛道,安徽再“加码”,前不久发布了《打造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和应用高地若干政策(2.0版)》。

“新发布的《若干政策(2.0版)》是在新形势下对原有《若干政策》的升级。”省科技厅副厅长陈龙胜介绍,新版本修订了降低算力使用成本等7条举措,新增强化重大应用场景供给,合并开放应用场景和推动产品首用2条举措,删除已执行完成或已有替代政策6条举措。

《若干政策(2.0版)》创新亮点一是突出企业主体,推动政策精准滴灌。围绕创新主体需求,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规律和趋势,发挥“政产学研金服用”融会贯通作用,聚焦场景、人才等难点堵点问题,切实提升政策精准性和企业获得感。

以创新带应用,以应用促创新。设立人工智能场景创新项目,在优势细分行业创设一批典型场景,建设科学研究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基地,形成一批“人工智能+”重点领域加快形成示范标杆,因地制宜建设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园区。

此外,还注重“双招双引”,强化青年人才引育。提出要落实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要求,优化场景、算力、赛会、基金等招商打法,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加大青年人才引育力度,在省自然科学基金、科技计划中设立青年科研项目。

“算力+数据”筑牢产业发展底座

数据、算力和算法是通用人工智能发展的三大核心要素,在推动人工智能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若干政策(2.0版)》中明确提出要降低算力使用成本。升级完善省级智能算力统筹调度平台。

“从应用看,我省智能算力的主要消纳方是基础大模型训练和智能驾驶等场景的大模型推理。”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文峰说,安徽是国家人工智能重大生产力布局省份,近年来,我省坚持统筹布局、适度超前原则,加快建设全省智能算力基础设施。

截至今年8月底,全省建成智能算力规模超37000P,同比增长236%。其中,芜湖智能算力26000P、合肥7300P、宿州1600P,居全省前三位。

刘文峰表示,安徽将运用国家、省、市智能算力补贴政策,能给予算力使用方智能算力最高75%的补贴,有效降低智能算力使用成本,有力牵引智能算力使用和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如何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数据供给?省数据资源管理局副局长王爱学表示,将以高水平建设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为抓手,统筹推进行业高质量数据集建设,进一步优化全省算力布局,持续在数据有效供给、算力资源上为我省人工智能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开放场景让技术“落地生根”

应用场景既是人工智能技术落地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设立人工智能场景创新项目、支持面向“人工智能+”开放场景机会、发布一批应用场景创新重点任务并组织“揭榜挂帅”、支持建设科学研究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基地……安徽用一系列举措加强应用场景供给。同时,促进垂类模型应用,开展省级通用人工智能场景应用标杆评比,对评选优秀的案例给予场景开发投入的20%、最高100万元支持。还支持通用人工智能创新产品申报省“三首”产品。

“我省加大政策赋能,加强对首购首用行为的激励,鼓励企业和各级政府在重点行业、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中率先应用人工智能新产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蒋晨捷介绍,对应用“三首”产品成效显著的单位,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奖补资金,并配套提供新产品保险保费补贴,切实降低使用风险,消除用户后顾之忧。

《若干政策(2.0版)》在场景供给、垂类模型应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多方面,给出了具体政策,明晰了奖励内容,将助力安徽在人工智能赛道上加速奔跑。

陈龙胜表示,下一步,安徽将以推进“人工智能+”行动为总抓手,打通“政产学研金服用”全链条,推动创新产品在细分领域迭代应用,集中精力解决好算力支持、数据开放等方面的瓶颈制约,因地制宜加强人才引育和产业集聚,优化政策兑现方式,让创新主体充分享受政策红利。

(本报记者鹿嘉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