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不息 追光不止 七秩匠心 执梦行远——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校70周年发展成就巡礼
七十载岁月流金,七十载匠心逐梦。适逢“十四五”规划决胜收官,云南省“3815”战略发展目标和“三年上台阶”实现的重要时刻,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迎来了建校70周年,那些刻在每一个工职人心中的印记恍若一颗颗闪耀的明星,在这一刻熠熠生辉,灼灼其华。
传承中华文化,扎根云岭沃土,致力培养云南钢铁及工业技能人才,学校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为学生成长赋能、为社会发展增值”为办学理念,发挥“校企一体、铸钢铸才”办学特色和优势,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设计,现已发展成为特色鲜明、省内一流、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等职业院校,在学历教育和职工培训方面铺就了一条普通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发展之路,至今已累计为社会、企业培养了17万余名技术技能和管理人才,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贡献了工职力量。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共建、共享、共育优势的不断扩大,成为学校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开展校企合作,为中国工业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的点睛之笔。作为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 学校积极推进学徒制,探索国企办学独特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目前,现代学徒制已推广到25个专业, 招收9944名学徒, 长期合作单位100多个, 聘用企业师傅268人,培养学徒超过在校生的15%;《“三区四化六融合”国企办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荣获2018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注意这里,流程记清楚,技术看仔细,我们再来一次。”反复地练习、不停精进,这是学校老师指导参赛学生的备赛常态。学校依托校企深度融合得天独厚的实习实训条件,建成校内实训室103个,虚拟仿真实训室10个,教学科研设备8259台,价值 10959 万元;建成国家级、省级示范实习实训教学基地20个,为学生技能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教师在实习实训、技能竞赛过程中做“德优技高”的表率,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助力学生人人出彩。近十年,学校师生代表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获国家级、省级以上奖项251项。近两年,2名优秀毕业生获评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学(教)金,学校成为全省唯一连续两年获评的高职院校。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高才绝学,名师荟萃。学校多措并举,引进高层次人才、招募银龄教师,选聘产业导师,建立内训师人才库,培养骨干教师,充分激发和释放师资队伍的潜能、动能、智能和才能。现有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超80%,在省内高职院校中遥遥领先;具备高级职称人员占教职工总数的44.3%。学校拥有全国技术能手、云南省最美教师、教学名师、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等国家级、省级人才称号教师14人。他们扎根工职,矢志教育,全心全意当好学生坚定信念、锤炼品格、学习知识、严守纪律、奉献国家的引路人。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昆钢公司的一面旗帜。”这是昆钢公司领导到学校调研时对学校服务企业和社会作出的极高评价。一直以来,学校作为昆钢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紧密贴合企业及产业需求,按照“职业学历教育 职业技能培训”的发展定位,面向企业职工、社会公众、校内学生开展多层次的职业培训、鉴定及考试,年均培训2万人次,培训服务满意度始终保持在95%以上,以高质量的社会培训助力区域经济发展。近年来,学校获批全国首批冶金行业职业能力自主评价站资质、云南省职业技能等级认定177站点等多种资质。
在全球化加速推进的大背景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给世界带来了巨大变化,使世界联系更加紧密。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立足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不断推进学校国际化进程,作为首批院校加入中国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职业教育联盟,已连续三届担任常务理事单位;主动打开国际合作新局面,获老挝教育与体育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授予的“老挝职业标准开发优秀建设单位”称号;扩展国际影响力,秉持“教随产出,产教同行”理念,积极探索毕业生海外就业新渠道,百余名毕业生前往南亚、东南亚国家稳定就业,毕业生综合素质获外方企业高度评价。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困难从来不能阻挡“工职人”锐意进取的脚步,风霜也从不曾磨灭工职人的风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征程中,工职人抢抓机遇、改革创新、开拓进取,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从未止步。
厚积薄发 逐梦再启新篇
七十年,是时间的刻度,更是奋斗的标尺。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承前启后、薪火相传中,完成了一次次的跨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作为国家首批“双高计划”建设学校、云南省首批“双高计划”建设学校,这所底蕴深厚的高等职业学校,将开启高质量发展的新纪元。
躬逢伟大时代,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匠心为笔、以实干为墨,主动对接教育强国战略和云南省发展战略,有效支撑和服务省域经济发展, 充分发挥“校企一体”办学优势。以“四新目标”为统领,以“九大工程建设”为载体,以“双高”建设为驱动,不断扩大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共育优势,聚力赋能新质生产力,持续提高综合办学能力。此刻,你我皆是工职精神的续写者,竭力在红土高原书写下“庠序有匠”的职教史诗,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唐琳琳 韩倩)
(注:此文属于央广网登载的教育行业信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