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永仓:个体化方案成功救治主髂动脉闭塞合并胸主动脉溃疡患者
2025年3月22日,“西北第十三届主动脉疾病学术大会”在西安顺利召开。会议期间,来自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田永仓教授分享了主髂动脉闭塞合并胸主动脉溃疡的病例。这类疾病较为罕见,为临床诊疗带来了挑战。《门诊》杂志特邀田永仓教授与我们详细介绍这一疾病的救治经验,为同行今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Clinic門诊腔内血管
《门诊》:“西北第十三届主动脉疾病学术大会”作为西北地区血管外科领域最重要的学术会议之一,您认为本次大会在促进国内学界专家在主动脉疾病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方面有哪些积极作用以及您在本次大会上是否有所收获?
田永仓教授:本次西北第13届主动脉疾病学术大会为国内专家学者搭建了一个高水平的学术平台,对推动学科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大会聚焦主动脉疾病的前沿技术、临床难点及创新研究成果,通过多学科交叉讨论(如心脏外科、血管外科、影像学等),打破学科壁垒,促进诊疗理念的融合与优化。其次,大会邀请了国内顶尖专家分享区域性诊疗经验,尤其是针对主动脉疾病治疗新进展的深入探讨,有助于推动不同地区医疗资源的经验共享与技术下沉。此外,会议期间的病例讨论,不仅提升了年轻医师的实操能力,也为跨医院、跨区域合作提供了契机。总体而言,大会通过学术成果展示、技术标准化探讨及人才梯队培养,将加速国内主动脉疾病诊疗的同质化与国际化进程。
当然,本次参会让我受益匪浅。一方面,大会集中展示了近年来主动脉疾病领域的最新进展,例如腔内治疗技术的创新(如弓上三分支支架应用)、以及围术期管理的精细化策略,这些内容对我的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启发。另一方面,通过与同行专家的深度交流,我了解到不同地区在主动脉疾病救治中的特色方案,这些经验对提升我院团队的综合能力具有参考价值。总体而言,本次大会不仅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也让我更清晰地看到学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未来,我将把所学融入团队建设与患者服务中,助力区域主动脉疾病诊疗水平的提升。
《门诊》:您在本次大会上分享了主髂动脉闭塞合并胸主动脉溃疡的病例。那么,您为何会选择这一话题以及能否与我们具体介绍一下病例情况?
田永仓教授:选择这一话题主要基于两点考量:
1、临床复杂性:主髂动脉闭塞与胸主动脉溃疡的共病在临床上较为罕见,且二者病理机制相互影响(如动脉硬化基础上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对诊断和治疗策略提出了双重挑战,分享此类病例有助于探讨多部位血管病变的整合性诊疗思路。
2、治疗方案的个体化设计:该病例为主髂动脉闭塞合并胸主动脉溃疡,存在治疗矛盾。主动脉溃疡指南要求控制血压,将收缩压控制在100-120mmHg,而对于主髂动脉闭塞,如果血压较低,会发生脊髓和下肢灌注不良,出现截瘫表现。所以,围手术期管理要个体化设立治疗目标。这次大会上分享这一病例,希望在围手术期风险评估及并发症防控的经验方面,为同行提供参考。
这位患者是58岁男性患者,因“突发胸背痛4小时”急诊入院。既往有主髂动脉闭塞病史5年。入院:血压206/100mmHg,心率98次/分。双侧股动脉搏动弱。主动脉CTA后诊断为:1、胸主动脉血肿合并穿透性溃疡(Stanford B型);2、主髂动脉闭塞;3、左肾动脉闭塞;4、右肾动脉狭窄;5、高血压病3级(很高危组)。围术期管理按主动脉夹层指南处理,血压目标是100-120mmHg,给予血压控制,有创血压控制收缩压在130mmHg左右,患者出现截瘫,双下肢完全不能活动,烦躁不安,考虑脊髓灌注不良,积极处理后改善。和家属沟通,下一步治疗问题:考虑患者存在抗凝禁忌及血压维持高水平,存在风险,应尽早手术,可采用外科开放术中支架手术 双侧腋股转流,考虑风险大,后选择介入治疗。通过左肱动脉入路尝试开通闭塞主髂动脉,之后单分支支架处理胸主动脉。手术成功,患者顺康复。
《门诊》:对于这类患者,您认为治疗的难点有哪些?另外,术后的患者管理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田永仓教授:1、对于存在双下肢间歇性跛行的患者,建议尽早行ABI或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避免漏诊和误诊。
2、合并胸主动脉溃疡的患者,围手术期心率、血压控制,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设立个体化目标值,避免脊髓、下肢灌注不良。
3、大部分主髂动脉闭塞病变可尝试首选血管腔内治疗,以降低患者的手术风险。
本篇文章经专家/主办方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