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见丨“人工智能+山东”的必答题
9月17日,济南浪潮计算服务产业园里人头攒动,山东全省“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工作会议在此召开。这场高规格会议传递出明确信号:山东要把人工智能作为“头雁”,带动整个经济体系的发展。
省委书记林武在会上指出:“人工智能是产业结构调整、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话语背后,是山东作为经济大省在人工智能新赛道上的全力奔跑。
会场旁的浪潮人工智能模型工厂,是国内首个人工智能模型工厂。这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厂,没有机器的轰鸣,而是通过“九大单元”、75道工序、180套工具加工训练人工智能模型。以模型制造模型,用智能生产智能,这条自我进化的道路正是山东人工智能发展的生动隐喻。从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第一台小型机服务器,到第一座人工智能模型工厂,山东一直在追求系统性创新。
观察山东“人工智能+”的实战成果,机器人产业恰似一扇窗口。
2024年山东机器人产业营收达260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超15%,产业链企业超200家。从汽车制造到空调装配,从精密检测到智能护理,山东机器人正在各个领域大显身手。
省内26所院校开设机器人工程专业,为两大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提供技术策源。优宝特“行者泰山”机器人斩获国际赛事奖项,珞石机器人以0.01mm检测精度,打入小米汽车生产线,替代进口产品。数据背后,是山东“双定位”战略的落地,既打造“全国机器人研发制造增长极”,又构筑“创新应用新高地”。政策精准滴灌产业链,成立省级行业协会、搭建孵化平台、推动“机器人+”在工业、农业、医疗等场景渗透。
“人工智能+”需要场景开放,青岛率先创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在智能家电、海洋领域打造“琅琊”“海浪”大模型;济南聚焦“AI泉城”,开放数字政府、医疗等场景。
政策层面,模型券、语料券、算力券“三张券”降低企业AI应用门槛。“28条”政策全链条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省级财政统筹10亿元真金白银投入。制造、农业、医疗、教育、文旅等13个重点领域,逐一制定AI赋能方案。
山东作为实体经济大省,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
万华氯碱工厂通过引入时序大模型TPT,在离子膜寿命预测、电解槽实时用电优化等场景试用,预计每年可产生综合经济效益约1000万元。魏桥创业集团的智铝大模型,深度挖掘电解槽运行时序规律。分子比波动降低15%,减少了50%现场重复性工作。
山东数字文化集团的“齐鲁文化大模型”,以自建山东文化数据库为“燃料”,获国家网信办“双备案”、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认定,V2.0版本还拿下中国信通院5级评级。
算力规模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能带动GDP增长0.2个百分点。山东的11.6E算力总规模中,智能算力占比已超过50%。从浪潮的模型工厂到低空经济的智慧大脑,从政务热线智能体到文化大模型,山东正在构建“有云处皆智能”的数字世界,人工智能的垂直应用不断突破场景边界。
以产业需求倒逼技术创新,以政策胆识打破应用壁垒,以万亿级实体经济为AI提供最厚重的试验场。从“头雁”到“雁阵”,山东的“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正在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应用场景牵引技术突破,技术突破赋能行业发展,行业发展带动产业集聚。
人工智能不是未来,就是现在。就在会议当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中外记者赴山东采访,参观了当地的机器人企业,被山东的机器人产业发展所吸引。这群记者眼中所见,不仅是山东的动能转换变革,也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