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王坚:AI将以超出想象的速度发展,小企业也能创造奇迹

来源:猎云网
5 月 21 日,BEYOND Expo 2025 在澳门巴黎人酒店巴黎人剧场举行,主题为 " 赋能亚洲,连接世界 "。
会上,围绕 "What's Next?" 这一开幕式主题,之江实验室主任、阿里云创始人王坚,在开幕式主题演讲环节中结合将人工智能送入太空、为全球空天产业变革提供中国方案的最新实践,深入分享了他对从云计算迈向太空计算的深刻思考与积极探索。
王坚说,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时代。今天,随着基础技术的进步,他相信人工智能时代已经真正到来。
王坚认为,AI 将以超出我们想象的速度发展,未来 5 年、10 年、50 年都是如此。
" 当前的大模型能力远超人们预期。比如 OpenAI 在推出 ChatGPT 前,尝试了多个 GPT 模型,最终发现只有 ChatGPT 能产生颠覆性影响。这说明,应用创新的关键在于‘发现模型的能力,而非纠结于 ‘是否达到 AGI ’。
现在很多人用传统思维要求 AI,比如‘ AI 不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但实际上,AI 能做的很多事情是人类尚未意识到的。就像 ChatGPT 刚推出时,人们惊讶于它写代码的能力,而这只是其潜力的冰山一角。我鼓励大家多关注应用场景,少争论概念——当基础模型能力足够强(如 GPT4、阿里云千问、Deepseek 等),真正的突破往往来自意想不到的应用场景。"
他还认为,未来一定属于年轻人。
" 像 Deepseek、宇树科技这些公司的崛起,证明了小企业也能创造奇迹。人们曾认为 AI 颠覆只能由大公司推动,但现实是,不被看好的小团队反而可能突破——这就像在澳门做科技展,看似不可能,反而孕育机会。"
以下为速记内容(经猎云网编辑):
我很荣幸能分享我的经历——在过去的 15 年及以后——关于技术是如何发展的,以及我们今天所处的位置。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时代,这就是为什么我把我的演讲命名为计算和无尽的探索。
今天,我将集中讨论四个关键主题:计算、人工智能、卫星和太空。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计算科学的先驱艾伦 · 图灵。当图灵第一次设想计算时,他从人类开始:" 有纸和铅笔的人可以做很多事情——一个通用的机器。"
在他 1950 年的论文中(有趣的是发表在一本心理学杂志上),他创造了 " 数字计算机 " 一词,并引入了 " 人类计算机 " 的概念——指的是执行计算的人。当时," 计算机 " 指的是人,而不是机器。图灵设想,有一天,机器(数字计算机)将复制人类的计算,为人工智能奠定基础。
就在图灵发表论文的六年后,十位有远见的人聚集在达特茅斯,共同创造了 " 人工智能 " 这个术语——一个将定义我们未来的领域。
我很幸运地遇到了赫伯特 · 西蒙,他是这些先驱之一,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我还是一名大学生。他预测 20 世纪 80 年代将是 " 人工智能的十年 ",但人工智能的成熟又花了几十年时间。
今天,随着基础技术的进步,我相信人工智能时代已经真正到来。
大约在人工智能诞生的同时,人类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
20 世纪 40 年代末,地质学家阿瑟 · c · 克拉克爵士设想从太空拍摄地球——这将彻底改变我们对地球的看法。20 世纪 60 年代推出了阿波罗计划,将人类送上月球。
宇航员比尔 · 安德斯在任务中的观察—— " 我们来探索月球,但我们发现了地球 " ——突出了太空观测的变革力量。像《日出》和《蓝色大理石》这样的图像激发了地球系统科学和地球观测组织(GEO)等全球倡议,该组织现在联合了 100 多个国家来应对地球挑战。
今天,计算、人工智能和空间技术正在融合。联合国现在将人工智能与气候变化一起列为全球优先事项,但计算能力仍然是包容性创新的障碍,在太空领域更是如此。你知道第一台带有集成电路的数字计算机是在太空中吗?阿波罗制导计算机拥有 1600 个晶体管,比 20 世纪 60 年代的地面计算机更先进。
今天,有超过 1 万颗卫星围绕地球运行,但它们缺乏相互联系——每颗卫星都只与地球通信。在浙江实验室,我们正在发射一个新的类别:计算卫星。我们的三体计算星座旨在实现卫星互连,实现跨境协作,并在太空中实现百亿亿次计算(1,000 pb),即使是当今顶级数据中心也面临挑战。
9 个月前,我们发射了首个 12 颗卫星集群,通过激光通信(200 Gbps 带宽)成功实现互联,甚至跨越了 3000 公里的距离。这使我们能够在太空中部署人工智能模型,协调卫星间的观测,并解决深空挑战,比如从距离地球 1.5 亿公里的 L5 拉格朗日点监测太阳。这样的任务需要卫星上的实时数据处理,推动技术前沿。
与集中式星座(例如 SpaceX)不同,我们的愿景是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贡献一颗卫星,创建一个分散的网络,让单个卫星获得集体力量。当我们凝视火星时,计算机将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伙伴——甚至可能是人类探索的先决条件。
以下为(问答环节与独角兽创始人对话)
问:您从心理学跨界到云计算,现在又关注空间计算。这种跨界思维对科技创新有何启发?空间计算是否需要更多跨界协作?
王坚:我确实是心理学专业出身,还当了 10 年心理学教授(研究方向是工程心理学)。这段经历让我始终相信 " 人 " 是核心——无论做什么技术,最终都要服务于人。
心理学与计算看似跨界,但本质相通。图灵曾说 " 人 + 纸 + 笔就是一台计算机 ",这说明计算的本质是解决问题的逻辑,而通识教育能让人跨越领域。从心理学转向云计算,对我而言并非剧变,因为核心都是思考 " 技术如何改变人 "。
至于空间计算,关键不在于 " 卫星 " 这个载体,而在于 " 计算 " 这个本质。就像个人电脑从大型机中独立出来,空间计算只是让计算跳出 " 云 " 的限制,多了一个载体。我们做的 " 三体计算星座 " 不是造卫星,而是把计算能力嵌入卫星——这需要打破行业壁垒,比如让传统卫星领域与 IT 领域合作,甚至需要不同国家、企业的协同。
问:您推广云计算时曾不被认可,如今转向空间技术,如何应对类似压力?支撑您坚持创新的信念是什么?
王坚:首先,你必须相信自己做的事有意义。如果连你都觉得这件事不重要,就不可能坚持下去。
其次,要理解 " 颠覆性技术 " 的本质——早期必然不被理解。比如半导体刚出现时,没人认为它会颠覆世界,30 年后才成为核心产业。如果一项技术一开始就被所有人认可,那它大概率不是颠覆性的。就像你们在澳门办 BEYOND EXPO,最初也有人质疑,但正因为有挑战,才说明它有价值。
做空间计算同样充满风险(比如我们的 12 颗卫星发射,每分钟都可能出问题),但只要认定方向正确,就要顶住压力。就像 SpaceX 早期多次失败,但最终成功——创新需要承受不确定性。
现场观众提问:
问(宇树科技相关):AI 领域会是年轻人的天下吗?
王坚:
这个问题其实不需要问——未来一定属于年轻人。我发起 "20:50" 活动时就说过,世界会把最困难的问题留给年轻人解决,因为前人解决的都是相对简单的问题。
技术颠覆是必然的,但何时发生难以预测。比如 Jeff Hinton(人工智能领域先驱)曾说:" 如果谷歌那 8 个人没写‘ 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 ’,这项技术两年内也会出现。" 技术发展有其内在逻辑,不会因某个人而停滞。Hinton 还说:" 颠覆 Transformer 的技术一定会出现,但我不知道是什么。" 这提醒我们要敬畏技术,保持开放。
像 Deepseek、宇树科技这些公司的崛起,证明了小企业也能创造奇迹。人们曾认为 AI 颠覆只能由大公司推动,但现实是,不被看好的小团队反而可能突破——这就像在澳门做科技展,看似不可能,反而孕育机会。
问:国内大模型离真正的 AGI 还有多远?最大困难是什么?
我不太喜欢 "AGI" 这个概念,因为 "AI" 本身已经足够包容。如果一定要回答,我认为 AI 将以超出我们想象的速度发展,未来 5 年、10 年、50 年都是如此。
当前的大模型能力远超人们预期。比如 OpenAI 在推出 ChatGPT 前,尝试了多个 GPT 模型,最终发现只有 ChatGPT 能产生颠覆性影响。这说明,应用创新的关键在于 " 发现模型的能力 ",而非纠结于 " 是否达到 AGI"。
现在很多人用传统思维要求 AI,比如 "AI 不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 ",但实际上,AI 能做的很多事情是人类尚未意识到的。就像 ChatGPT 刚推出时,人们惊讶于它写代码的能力,而这只是其潜力的冰山一角。我鼓励大家多关注应用场景,少争论概念——当基础模型能力足够强(如 GPT4、阿里云千问、Deepseek 等),真正的突破往往来自意想不到的应用场景。
问:三体计算星座的研究目的是什么?在您看来,计算过程(Computer Process)和最终目标(Purpose)哪个更重要?
先回答第二个问题:计算本身就是目的。计算机(Computer)这个词曾指代 " 从事计算的人 ",后来才成为机器的名称。但本质上,计算是一种思维方式,就像汽车和飞机都是交通工具,但载体不同。我们今天谈 " 云计算 "" 空间计算 ",核心都是利用不同载体实现计算能力的延伸。
CS(计算机科学)或许更该叫 "Computing Science"(计算科学),因为 " 计算机 " 这个词容易让人局限于机器,而计算的本质是解决问题的逻辑——这需要数学、心理学、工程学等多学科融合。比如你学的 " 人机交互 "(HCI),看似属于计算机领域,实则与心理学密切相关——当年 Jeff Hinton 找工作时曾被心理学系拒绝,最终在计算机系取得突破,这说明学科边界本就该打破。
回到三体计算星座的目的:我们不是为了造卫星,而是要在太空中构建计算网络。传统卫星只能与地面通信,而我们希望卫星之间能通过激光互联,形成 " 太空计算机 "。这就像把互联网搬到太空,让计算能力摆脱地球限制,最终服务于深空探测、实时地球观测等场景。比如探测太阳 L5 点(距地球 150 万公里)需要卫星协同计算,传统技术无法实现,而空间计算能突破这个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