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做无用的“信息搬运工: ——B端竞品分析

在B端产品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仅靠“搬运信息”早已无法支撑有效的竞品分析。真正有价值的分析,源于对业务逻辑、用户场景和战略意图的深度理解。本文将拆解“信息搬运工”式分析的常见误区,并构建一套更具洞察力的竞品研究框架。

一、WHY:B端产品为什么必须做竞品分析?

很多B端产品经理觉得“我们做的是行业定制化产品,竞品参考意义不大”,或“竞品分析就是罗列功能,没实际价值”——这其实是对B端竞品分析的最大误解。

B端产品的决策链长、开发成本高、客户替换成本高,一旦方向错了,试错成本远超C端,而竞品分析正是“降低试错成本、找到差异化机会”的核心工具。

针对企业内部B端产品,结合自身的情况(如当前业务模式现状、系统现状),通过吸取竞品的经验和优势,闭坑+找方向。

二、HOW?B端竞品分析的5个具体步骤

B端竞品分析不是“随机找几个竞品看看”,而是“有目标、有方法、有结论”的系统化过程,需按以下5个步骤执行:

步骤1:明确“分析目标”——先定“要解决什么问题”,再找竞品

B端竞品分析的目标必须具体,避免“为分析而分析”,常见目标如新功能规划、产品定位调整等。可以在分析前写“1句话目标”,避免后续分析偏离方向。

如“通过分析3家制造业ERP竞品,明确‘多工厂成本分摊’功能的核心设计逻辑,确保我们的功能满足80%中小制造企业需求”。

步骤2:筛选“目标竞品”——B端要“精准”,不贪多

B端竞品筛选的核心是“匹配行业、规模、业务场景”,而非“找知名度高的”。按以下3步筛选,最终保留2~3家核心竞品。

第一步:圈定“行业+规模”范围

比如做“中小服装零售业ERP”,先排除“服务零售业的ERP”“服务1000人以上大企业的ERP”——这些竞品的业务逻辑、功能设计与我们的目标客户需求差异太大,参考价值低。

第二步:通过B端专属渠道找竞品

通过行业展会/论坛、客户访谈、招投标平台、垂直媒体/报告等渠道,找到行业主流竞品。

第三步:按“相关性”排序,保留核心竞品

按B端竞品相关性(如行业匹配度、业务覆盖度、客户规模重叠度、场景相关度等方面)筛选,优先保留相关度高的竞品。

步骤3:收集“竞品信息”——B端要“挖深隐性信息”,不止看表面

B端竞品的核心信息(如“定制开发成本”“实施周期”“对接能力”)很少公开,需结合“公开资料+深度调研”,避免“只收集到功能列表”。

1.公开信息收集(基础层)

官网/产品手册:看竞品的“核心功能介绍、客户案例、技术白皮书”,了解其业务覆盖范围、技术架构;

应用商店/评价平台:如华为云市场、阿里云市场,看客户对竞品的评价,重点关注“负面反馈”(如“实施周期长”“售后响应慢”);

行业报告/案例研究:如IDC的《全球ERP市场报告》,能了解竞品的市场份额、客户画像、核心优势。

2.深度调研(核心层,B端专属)

“伪装客户”咨询:用企业邮箱联系竞品销售,假装成“目标客户”。按“客户视角”问问题,先描述自身痛点,再问解决方案

竞品客户访谈:能获取“真实用户体验、隐性痛点”,比销售话术更可信。找使用过竞品的客户(通过行业社群、朋友介绍),问:“你觉得竞品的XX功能好用吗?有什么痛点?”、“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售后支持怎么样?”等问题

试用/demo体验:注册竞品的免费demo或试用版,走核心业务流程(如ERP的“采购下单-入库-付款”),记录“操作步骤、功能逻辑、异常处理方式”——亲身体验比看介绍更直观。

Tips:为避免竞品的“功能列表”逐一罗列(如“竞品A有成本分摊、竞品B有库存预警”)。收集信息时,对核心功能要问:数据怎么来?、异常怎么处理?定制怎么收费?把隐性能力挖透。

3.信息整理:用“B端竞品信息表”归类

将收集到的信息按“业务流程、技术、商业、服务”分类,避免混乱。

步骤4:深度分析“竞品差异”——B端要“聚焦业务价值”,不做表面对比

收集完信息后,先确定好分析维度,如技术性能、安全、实施团队、具体功能等方面进行细节对比,核心是“从客户业务价值角度判断,而非功能数量”;

然后综合整理对比分析,通过结构化方法分析竞品及自有产品的“优势、短板、机会点”。

步骤5:落地“分析结论”——B端要“转化为具体动作”,不做无效报告

竞品分析的最终目的是“推动产品动作落地”,需输出“可执行的结论”,并跟踪效果。

1.输出“精简版结论文档”

B端决策层和团队成员没时间看几十页的报告,需提炼“1页核心结论+3-5页关键细节”,包含:

核心机会点(如竞品均未支持XX功能,这是我们的核心差异化方向)

产品功能规划(基于以上竞品分析结果,及业务现状,对我司XX系统未来产品演进路线进行的思考)

路线图(出具预计时间计划:结合当前资源情况及业务需求,整理如近两年产品路线图);

推广策略(若向财务部门强调成本数据自动同步至财务系统,减少XX人工核对成本);

风险预警(如“竞品A计划下月推出XX功能,需提前准备XX,避免业务流失)。

2.跟踪落地效果

产品端:将“竞品分析得出的功能需求”纳入需求池,明确优先级和上线时间,如“XX功能”排为P0,下月启动开发;

定期复盘:每季度重新做一次核心竞品分析,查看“竞品是否推出新功能、我们的差异化优势是否还在”,及时调整策略(如竞品也推出了RPA功能,则需新增XX功能,保持优势)。

跨部门协作:可以与相关协作部门同步分享,如其他相关产品线、业务部门、研测部门等,保持信息同步,与不同视角交流碰撞,可能会有新的发现。

三、总结:以客户业务价值为中心,从分析到落地闭环

B端竞品分析不是“技术活”,而是“业务活”。它不需要复杂的工具,却需要深入理解“目标客户的业务流程、多角色需求”,充分了解你的产品、竞品产品及你们之间的差距。

如果你是第一次做B端竞品分析,尝试从“1个核心场景+2家直接竞品”开始吧。比如先聚焦XX场景,分析2家最像你们目标客户的竞品,把这个场景的“功能逻辑、实施成本、客户痛点”挖透,形成可落地的结论后,再逐步扩展到其他场景和竞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