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59 万起售, 轴距近 3.2 米, 试驾极氪 9X

在中高端汽车市场,2025 年 9 月 29 日上市的极氪 9X 自推出后便进入不少消费者的视野。这款车提供 Max 版、Ultra 版、Hyper 版和曜黑版四个配置选项,官方定价在 46.59 万元到 59.99 万元之间,若有旧车置换需求,还能享受限时优惠,入手价格可低至 45.59 万元起。接下来,将结合实际使用体验,从多个维度对这款车进行分析,为有购车计划的用户提供参考信息。

考虑到家庭用户对空间的重视,极氪 9X 在空间设计上有不少可关注之处。其车门开启角度接近 90 度,搭配离地 20 厘米的电动脚踏,实际使用时能明显感受到上下车的便利性。曾带家中老人体验,老人表示无需过度弯腰,脚踏板的支撑也比较稳固,没有晃动的情况。座舱内部空间较为宽裕,官方数据显示座舱面积达 6.3 平方米,人均空间超过 1 平方米。实际乘坐时,前两排的头部和腿部空间都比较充足,身高 1.83 米的体验者坐在前排,调整好座椅后,头部仍有一拳左右的余量,腿部也能自然伸展。第三排空间在同尺寸 SUV 中表现尚可,座椅最大躺倒角度为 135 度,还支持 140 毫米的电动滑移,并且配备了独立天窗,乘坐时不会有明显的压抑感,短途乘坐的舒适度能够得到保证。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进出第三排需要放倒第二排座椅,如果乘客体型较大,这个过程可能会有些不便。比如一位体重约 105 公斤的体验者进出时,需要略微侧身才能顺利通过。储物空间方面,常规状态下后备箱可以容纳三个 28 寸行李箱和两个 20 寸登机箱,将第三排座椅放倒后,容积可扩展至 2148 升,放置四套高尔夫球具和一些行李物品不成问题,对于家庭出游或长途旅行的需求基本能够满足。曾模拟家庭出行场景,放入两个儿童安全座椅、三个行李箱、一个折叠婴儿车以及一些零食和杂物后,车内仍有一定的剩余空间,不会显得拥挤。

外观设计上,极氪 9X 的车身尺寸较为可观,车长超过 5.2 米,轴距接近 3.2 米,整体造型显得舒展大气。仔细观察会发现,其前脸延续了极氪 009 的设计风格,采用一体式格栅,底部格栅进行了加宽处理,不少接触过实车的用户将其称为 “正大光明”,从这个称呼也能感受到该设计带来的视觉效果。近距离查看时,格栅的镀铬工艺比较细腻,在不同光线条件下呈现出的质感有所不同。晴天时,镀铬饰条会反射出柔和的金属光泽,不会让人觉得刺眼;阴天或夜晚有灯光照射时,又能清晰地展现出格栅的轮廓。车身侧面采用悬浮车顶设计,A 柱、B 柱、C 柱都做了黑化处理,有效减轻了大尺寸车身可能带来的厚重感,让车身线条更加流畅。22 英寸的镜面锻造轮毂是全系标配,转动时的视觉效果比较突出,在实际道路行驶过程中,即便车速不快,也容易吸引路人的目光。车尾的环幕星钻贯穿尾灯是设计上的一个亮点,据介绍采用了激光雕刻工艺,拥有四万多个钻石切割面,点亮后具有较高的识别度。实际测试时发现,无论是在强光照射的白天,还是光线较暗的夜晚,尾灯的亮度和识别度都比较稳定,即便在暴雨天气,后方车辆也能清晰地看到刹车和转向信号。不过,车尾 D 柱使用了大面积的镀铬装饰,这种设计风格相对大胆。从个人感受来看,部分人认为这样的设计能够提升车辆的精致感,但也有观点认为其与车身其他部分的融合不够自然,不同消费者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

底盘性能是影响车辆驾驶体验的重要因素,极氪 9X 采用了浩瀚 AI 数字底盘,全系标配闭式双腔空气悬架和双阀 CCD 电磁减振器,还配备了 48 伏主动稳定杆技术,这种技术通常在更高价位的车型上才会出现,能够在 0.2 秒内快速调整车身姿态。实际驾驶过弯时,对车身侧倾的抑制效果比较明显。以 60 公里 / 小时的速度通过弯道时,车身的倾斜幅度较小,车内乘客不会有明显的倾倒感,乘坐舒适度较好。官方介绍这套系统能够自动识别深雪、泥地、沙地等七种特殊地形,并自动切换相应的驾驶模式,在不同路况下的适应能力值得关注。曾在模拟的轻度泥泞路段进行测试,系统自动切换到泥地模式后,车辆的动力分配和牵引力控制表现稳定,没有出现明显的打滑现象。在安全配置方面,车身大量使用高强度钢和铝合金,占比达到 91%,车身扭转刚度为 41600N・m/deg。主动安全配置中,侧碰主动抬升系统比较有特色,能够在碰撞发生前 0.7 秒提前抬升单侧底盘,利用更坚固的门槛梁来承受撞击力,从而提升碰撞时的安全性。虽然无法实际模拟碰撞场景,但从技术原理和官方提供的测试数据来看,该系统对提高侧面碰撞安全性有积极的作用。

动力系统方面,极氪 9X 搭载的浩瀚超级电混系统包含三电机兆瓦级混动电驱系统,综合马力达到 1400 匹,全系车型的零百加速成绩都在 3 秒级别。对于一款大尺寸 SUV 来说,这样的动力数据表现比较出色。实际进行加速测试时,即使处于普通驾驶模式,深踩油门也能感受到明显的推背感,超车时不需要预留过多的加速距离,动力响应比较迅速。车辆配备的 2.0T 超级电混专用发动机,官方数据显示其热效率超过 46%。在实际驾驶过程中,即便电池电量低于 20% 的馈电状态,加速性能与满电状态相比,差距仅在 0.2 秒左右,这一特点对于经常跑长途或者充电不方便的用户来说比较实用。曾驾驶该车进行长途测试,在馈电状态下连续行驶 200 公里,加速时的动力输出依然保持稳定,没有出现明显的动力下降情况。电池方面,提供两种与宁德时代联合开发的 900 伏混动专用电池,高配车型配备 70 度电池,CLTC 纯电续航里程为 380 公里;入门车型配备 55 度电池,续航里程为 300 公里。两种电池都支持 6C 超快充,从 20% 电量充至 80% 仅需 9 分钟,在混动车型中,这样的充电速度并不常见。实际充电测试时,使用专用快充桩,从 22% 充至 78% 仅用了 8 分 40 秒,基本能够实现 “喝杯咖啡的时间就能补充大半电量” 的需求。此外,车辆还搭载了 145 千瓦的增程发电机,在高速以 120 公里 / 小时的速度行驶且处于馈电状态时,系统可以为电池充电,官方称 90 分钟就能从 30% 充至 80%,相当于自带了一个快充设备。在高速路测试时,馈电状态下以 120 公里 / 小时的速度匀速行驶,1 小时后查看电池电量,从 31% 上升到了 58%,充电效率与官方描述基本一致。

智能化配置方面,极氪 9X 搭载的千里浩瀚辅助驾驶系统提供 H7 和 H9 两种方案,系统采用双 NVIDIA DRIVE Thor-U 芯片,配备 43 个感知硬件。实际使用中,该系统支持无图园区漫游功能,不需要依赖高精地图,也能在停车场内自主寻找车位和出口。曾在大型商场的地下停车场进行测试,车辆能够准确识别车位线、障碍物以及其他车辆,顺利找到空闲车位并完成自动泊车,整个过程不需要人工干预。通过语音指令,还可以控制车辆自动寻找极氪充电桩并完成插枪充电,只需说出 “寻找附近的极氪充电桩并充电”,车辆就会自动规划路线前往最近的充电桩,到达后自动调整位置并完成插枪,仅需要确认充电指令即可,操作起来比较方便。座舱内的 17 英寸飞翼式滑移屏设计比较新颖,可以在第二排和第三排之间电动移动,方便后排乘客使用。实际体验时,第二排乘客通过语音说 “把屏幕移到第三排”,屏幕会平稳地向第三排方向移动,移动过程中没有明显的噪音和卡顿,第三排乘客使用屏幕观看视频、调节空调等都很便捷。音响系统由英国 Naim 品牌专门打造,配备 32 个扬声器,峰值功率 3868 瓦,支持杜比全景声。试听时发现,无论是古典音乐中细腻的乐器声音,还是摇滚音乐强劲的节奏,都能得到较好的还原,声场分布比较均匀,车内不同位置的乘客都能获得不错的听觉体验。全车采用 11 块 PVB 隔音夹层玻璃,并搭配双主动降噪技术,官方表示时速 120 公里时车内的静谧性能够达到部分超豪华品牌车型九成以上的水平。实际驾驶中,以 120 公里 / 小时的速度在高速行驶,车内乘客正常交谈不需要刻意提高音量,胎噪、风噪以及发动机噪音都控制在较低的水平,对乘坐体验的影响较小。

价格与配置选择方面,四个版本之间的差异需要留意。Max 版和 Ultra 版的价格相差两万元,主要区别体现在部分舒适性配置和轮毂样式上,例如 Ultra 版比 Max 版多了座椅通风功能和后排小桌板,轮毂也采用了设计感更强的多辐式样式。Hyper 版的价格为 55.99 万元,相比其他版本增加了 22 英寸镜面锻造轮毂和六活塞橙色卡钳等配置,实际对比后发现,Hyper 版的轮毂在光泽度和质感上比其他版本更好,六活塞卡钳的制动效果也更为强劲。曜黑版可以看作是 Hyper 版的黑化特别版,价格为 59.99 万元,车身漆面采用哑光黑色处理,在阳光下能够呈现出独特的质感,车内部分饰条也采用了黑色设计,整体风格更具运动感。目前购车有一个限时权益,包括免费赠送 Naim 音响、飞翼式滑移屏、电动踏板等配置,这些配置本身具有一定的价值,如果单独购买,市场价格大概在 3 万元左右,限时赠送相当于间接降低了购车成本,对于近期有购车计划的消费者来说,这一权益可以作为考虑因素之一。

综合来看,极氪 9X 在空间、外观、底盘、动力、智能化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对于需要大空间,同时注重车辆性能和科技配置的家庭用户或商务用户来说,是一个可以考虑的选项。不过,这款车接近五十万元的起售价,意味着它将面临较为激烈的市场竞争,极氪品牌在消费者中的认知程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车辆后期的使用成本控制也需要时间来验证,比如与同价位的豪华品牌 SUV 相比,极氪的品牌影响力还存在一定差距,后期的保养费用和零部件价格是否合理,也需要更多用户的实际使用反馈来判断。对于感兴趣的消费者,建议前往线下门店进行实车体验,特别是第三排空间的实际感受以及车辆驾驶时的具体表现,因为车辆的实际使用体验因人而异,不同身高体重的乘客对空间的感受可能不同,不同驾驶习惯的用户对动力和底盘的反馈也会有差异,只有亲自体验,才能更准确地判断这款车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