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砍单一边暴涨: iPhone17激活近400万, Air却被砍100万台!
刚过去的十月上旬,苹果在中国市场上演了一出戏剧性的 “冰火两重天”。
一边是iPhone17系列激活量直奔400万大关,全系包揽单品销量TOP3,Pro Max机型单周激活更是超60万台!
另一边则是iPhone Air被曝减产100万台,成为整个系列中唯一的 “拖油瓶”。
这种强烈的反差不仅刷新了市场对苹果产品策略的认知,更暴露了高端手机市场的真实需求逻辑。
作为常年追踪手机行业的观察者,看到这样的数据并不意外,因为苹果今年在iPhone17系列上的 “诚意” 几乎写在了参数表上。
而iPhone Air的遇冷,揭示了苹果产品策略的成功与失误,也反映了消费者对创新与实用性的理性权衡。
甚至纵观iPhone17系列的市场表现,可以清晰看到消费者选择的理性取向:人们赞赏技术创新,但拒绝为纯噱头买单。
所以这才有了如今的局面,想破局的话,笔者觉得只有降价这条道路,才能够拯救Air系列的表现了。
“友商打不过,根本打不过!” 博主这句感慨道出了iPhone17系列的市场统治力。
截至10月12日,上市不足一个月的iPhone17系列激活量接近400万台,这个数字比去年iPhone16系列同期高出22%。
其中Pro Max机型的表现尤为亮眼,单周激活量突破60万台,相当于部分安卓旗舰机型的季度销量。
笔者觉得,Pro系列能迎来爆发,核心在于苹果终于打破了 “逐年小升级” 的惯性。
比如在外观上,铝合金一体化机身搭配相机凸台下方的超瓷晶玻璃背板,让整机质感提升明显,不少用户直言 “这是苹果近三年最懂审美的设计”。
性能升级则是Pro系列的 “硬核武器”,首发的A19 Pro芯片,配备12GB内存和VC均热板,解决了历代机型 “性能强但散热差” 的顽疾。
影像系统首次实现三摄全4800万像素配置,尤其是长焦镜头终于告别1200万像素时代。
再加上标准版的 “加量不加价” 则巩固了基本盘,自然收获了不同层级用户的青睐。
不过,与主力机型的火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iPhone Air的遇冷。
据The Elec和瑞穗证券消息,苹果已决定将iPhone Air年末产量削减100万台,这款被寄予 “开辟轻薄新赛道” 厚望的机型,最终没能逃过市场的冷遇。
不难看出,其核心卖点本是5.6mm超薄机身和纯eSIM设计,165克的重量更是创造了苹果史上最轻旗舰纪录。
但为了实现极致轻薄,苹果做出的功能妥协过于致命。
笔者觉得,电池容量的缩水直接导致其视频播放续航仅27小时,比iPhone 17标准版少3小时,重度用户甚至需要每天两充。
摄像头方面,尽管标称4800万像素主摄,但实际成像效果因传感器尺寸缩减而打折扣,夜景拍摄噪点明显多于标准版,更无法与Pro系列的三摄系统抗衡。
更致命的是eSIM设计在国内市场的 “水土不服”,根据国内政策,iPhone Air的eSIM必须本人携带身份证原件到营业厅办理激活,完成身份核验、填写申请表、扫描二维码等一系列流程。
这种 “脱裤子放屁” 的操作让用户怨声载道,有消费者吐槽 “为了激活手机跑了两趟营业厅,比办银行卡还麻烦”。
不管怎么说,iPhone17系列与Air的分化,本质上是苹果产品策略的 “双刃剑” 效应。
一方面,苹果精准抓住了旗舰机用户对 “性能天花板” 和 “影像专业性” 的核心需求,通过Pro系列的大幅升级巩固了高端市场地位。
另一方面,Air的失利暴露了苹果对中国市场的 “想当然”,显然低估国内消费者对实用性的重视。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表达的吗?一起来说说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