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高呼“还我GPT-4o”,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是真的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AI行业领头羊OpenAI的新大招GPT-5,“不及预期”应该是许多用户共同的选择。以至于海外网友在X、Reddit等平台,还掀起了“还我GPT-4o”运动。对此OpenAI CEO山姆·阿特尔曼也主打一个从善如流,承认低估了大家对GPT-4o的喜爱,并宣布付费用户可以切换回GPT-4o。

作为OpenAI迄今为止最为强大的AI模型,GPT-5在LMArena等一众AI基准测试中都实现了“屠榜”,它的性能显然无可指摘。可问题是,当用户实际使用GPT-5后就发现,新模型与想象中的样子不太一样,它虽然确实变得更聪明,却失去了懂情绪、会共情的能力。

尽管GPT-5正如山姆·阿特尔曼所言,已经达到了博士级别的智能,与其对话就像是与一位在任何领域都拥有博士学位的专家沟通,但问题是拥有博士水平的GPT-5不仅有学识渊博的优点,也变得像《生活大爆炸》里的谢尔顿一样“Nerd”(书呆子),理性和冷静压过了包容和共情。

简而言之,在用户眼中,ChatGPT就从可以倾诉的朋友一下子变成了冷冰冰的机器。有一位海外网友的话就得到了许多ChatGPT用户的共鸣,“GPT-4o不仅仅是一个模型,它创造了连接、同理心和信任,这是和GPT-5最大的区别,是它让我感到被理解。”

似乎OpenAI针对GPT模型的改进陷入了矫枉过正的误区,四个月前他们曾对GPT-4o进行了一次升级,结果GPT-4o直接就像“小嘴抹了蜜”一样,开始近乎于无底线地奉承用户。随着更多网友分享自己被ChatGPT吹“彩虹屁”的经历,“GPT-4o变得谄媚”迅速引起热议,更是让OpenAI不得不回滚GPT-4o来解决这个问题。

其实GPT-4o变身“赛博马屁精”不是什么大问题,真正冲击OpenAI的,是外界认为GPT-4o可能失控了。毕竟一次小更新就让这个AI巨头失去了控制旗下AI模型的能力,这种质疑使得OpenAI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因此也就有了更高效、也更冷酷的GPT-5。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许多用户对OpenAI的转变不买账呢?原因很简单,因为真正希望实现AI赋能生产力,将自己打造成适应AI时代“超级员工”的人其实只是少数,绝大多数人使用ChatGPT、乃至为其付费只是“图一乐”,所以他们更希望通过AI获得情绪价值而非实用价值。

拥有超过3000万用户的AI聊天机器人Replika的调研数据,就从侧面证明了大家为什么更喜欢一个更自然、有温度的AI,甚至有60%的Replika付费用户承认与AI建立了恋爱关系。在Replika用户的反馈中,与AI聊天时感觉像是在与一位懂你的朋友对话,也是他们愿意为其付费的关键。

根据杜克大学的相关研究,自上世纪末的互联网革命以来,美国人平均亲密朋友的数量就从3人降至2人,而且更多人表示没有可以讨论重要问题的朋友。并且随着互联网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大家反而缺乏时间和精力去建立更深入的人际关系,以至于许多人往往处于事实上的独居状态。

然而人类是社会动物,能够享受孤独的毕竟只是少数人,所以这时候大家就开始追求偶尔排遣一下孤独,但又能及时抽离的关系,最典型的莫过于此前曾火热的“搭子”。“搭子”其实就意味着社交关系的双方各自并没有很强的承诺性,也不需要提供很强的情感价值,仅仅只是抱团取暖。

如果嫌寻找“搭子”太麻烦,或者是不知道怎么去建立一段稳定的社交关系,如今AI就成了下位的替代。由于情绪价值是我们进行社交的源动力,这是出于人类的天性,但问题在于在当下的环境里,无论海外还是国内,能持续为他人提供情绪价值的“中央空调”并不多。

同时大模型加持的AI聊天机器人已经有了“人味”,比如GPT-4o就已经证明了用户不会觉得自己面对的是一台冷冰冰的机器。

当人们在现实中找不到理解和陪伴时,算法制造的“温情”即便明知是假的,也有人愿意沉溺其中。同时在“拟人化效应”(拟人化效应)的作用下,人们常常会以为自己在与能模拟人类交流和互动的AI聊天机器人对话,其实是与“真人”在交流。有一个永远会对你妥协、永远迁就你的AI来作为情感支持,相信没有人会拒绝。

既然如此,OpenAI又为何会选择让GPT-5变得冷漠呢?或许钱就是这一切的根源。

事实上,GPT-5更像是一个任务特化型的产品,它在搜索、代码等领域的能力堪称一骑绝尘,而这些领域恰恰又被财大气粗的B端用户看重。以1美元向美国联邦政府提供ChatGPT企业版为标志,OpenAI其实就已经将试图打开政企市场的意图刻在了脸上。

可反观消费级市场,ChatGPT Plus的付费渗透率常年维持在5%左右,所以虽然继续做GPT-4o的升级版能让OpenAI拥有更大的声量,却也是真的没法赚钱。事实上,OpenAI并没有放过愿意为更有温度ChatGPT付费的用户,毕竟现在还能使用GPT-4o的就只有付费用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