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款“AI+AR”智能眼镜, 看科技消费潜力何在
前不久,杭州消费者尹子昂入手了一款融合AI、AR技术的“黑科技”产品,他兴奋地演示起来:“乐奇,打开提词器。”随着语音指令发出,眼前出现了一层绿色字幕,跟着文字朗读,哪怕跳读段落,也能精准切换;双击眼镜右侧镜架返回主菜单,再发出新指令:“乐奇,打开翻译器。”随后,眼前出现对话框,一边说着中文,对话框里就能实时转换成英文,快捷又方便……
像他一样,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正在拥抱融合AI、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产品,并逐渐形成一股消费旋风。对此,记者探访杭州消费一线,观察科技消费带来的新趋势和新思考。
聚焦未来,科技产品涌现成趋势
让尹子昂爱不释手的这款产品,是杭州灵伴科技有限公司发布的一款名为“RokidGlasses”的AI+AR眼镜。
这款眼镜,其实最早在今年初的余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就“路透”过。彼时,公司发言人戴着这款眼镜,根据镜片上的演讲稿,实现了真正的“脱稿”演讲,不仅在大会现场刮起一阵科技旋风,也让这款“带显示屏”的眼镜随之出圈。
今年6月产品上市后,尹子昂第一时间买来体验,“美观度足够,轻便度也可以,像普通眼镜一样可以日常佩戴使用。”他给出使用反馈。
单看外表,这款眼镜与普通眼镜无异,重量仅有49克。公司副总裁江涛介绍,“玄机”就在于它通过衍射光波导技术投射出虚拟界面,再搭载AI技术,实现了翻译、题词、导航等诸多功能。说白了,这是一款“AI+AR”智能眼镜。
作为一名在读医学生,尹子昂现在把眼镜戴到了各种学术汇报交流中,使用得很顺手,“最有用的还是提词功能,对像我这样经常需要上台汇报的人而言,实在是太便利了。”
以前在科幻电影里才能看到的眼镜和功能,如今照进现实,背后不仅投射出科学技术的进步,其实也有消费习惯的改变。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袁哲认为,当下科技产品的爆发是技术进步和消费升级双向驱动的结果——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突破让曾经不可能的产品(例如智能家居、自动驾驶等)成为现实;而消费者追求便捷、个性、智能的消费习惯变化倒逼企业不断创新,从而形成“越用越想要”的循环。
“科技在解决问题时不断创造新需求,新需求又拉动新的供给创新,未来技术也更无感地融入日常生活。”他说。
产品成功与否,竞争力在于差异化
在江涛看来,通过“AI+AR”,AI成为AR眼镜的“大脑”,让AR眼镜实现了语音、眼动追踪等无缝交互,可通过语音指令来完成导航、翻译等操作,从而为智能眼镜开辟了更多的消费场景。
“早在设计之初,我们就明确这是一款能戴出门的眼镜,因此重量要与普通眼镜相差无几。”江涛说,为此团队在研发过程中做了不少“减法”,也舍弃了不少功能,他向记者分享起一个细节:“本来想在眼镜中增加手势功能,但由于要搭配传感器,为了重量考虑,最后还是‘忍痛割爱’。”
事实证明,有时“删繁就简”很有必要——自由设计师宋尊在视频网站刷到了科技博主对这款新产品的测评后“种了草”,买来使用后,他认为功能在精而不再多,“我并不追求花里胡哨各种功能集合于一身的科技产品。”其实他的观点,也代表了一类科技产品消费群体的意见。
在袁哲看来,科技型消费品在市场竞争中,差异化与全面性要根据产品定位、用户需求及市场阶段动态平衡来进行战略选择。比如在市场初期,目标用户存在明确"痛点场景",减法思维反而能聚焦核心痛点,通过差异化创造价值,相反盲目堆砌功能可能导致产品陷入"创新陷阱";当市场逐渐成熟后,用户对产品的需求往往更加全面,功能全面性成为基础门槛,差异化则需转向软性体验。
“产品未来可否在镜片成像显示上再做优化”“目前还做不到即时翻译,存在延迟”“眼镜在抗嘈杂环境干扰能力方面需要提升”……眼下,灵伴科技也在搜集着消费者的使用反馈,为产品的迭代升级寻找着新思路。
对此,江涛和团队欣然接受。他说,随着大众对AI、AR等新技术认知提升,消费者已从过去“尝鲜”到现在对产品性能提出明确具体的需求,“消费者有了‘态度’,对行业而言,反而是可喜可观的改变。”
消费背后少不了政府引导支持
那么,这款智能眼镜的“出圈”是否偶然?江涛不以为然:“一方面是大元模型、Micro-led等技术逐渐成熟,为产品积累了落地可能;另一方面,产品走俏也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有力支持。”
今年,全国各地的国补活动搞得如火如荼,数码产品的购新补贴政策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补充完善,带来了消费者和商家的“双赢”。
临近暑假,位于杭州的科大讯飞AI学习机金沙天街专卖店里,几款主力机型最近卖得不错。店长韩秀兰介绍,针对学习机的国补政策从今年1月份开始,针对6000元以下的机型可按照成交价格的15%享受一次性立减补贴,每件商品不超过500元。
“国补前后的对比还是挺明显的,很多家长都从观望状态转而下单购买。像拱墅区、滨江区等地,还有春季消费券活动等额外的优惠政策。”区补叠加国补,优惠力度更大,在韩秀兰看来,产品热销的背后也需要政府作为。
以杭州为例,近年来,政府就加快培育新型消费,不断推动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和新服务迭代升级。位于杭州武林商圈内的杭州大厦,经过一番改造,在地下一层原礼品卡中心推出了城市新特产专区,从能自动跟拍的飞行相机,到用脑机接口改善睡眠的智能仪,集结了杭州20多家首批“科技新特产”,吸引了不少中外消费者。
放眼浙江,今年以来,浙江商务系统全力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政策惠及消费者超1500万人次,使用资金超百亿元,带动消费超千亿元。也是在前不久,浙江启动了浙里焕新2025全域“五进”行动,全省11市将同步发力,举办500余场系列活动,推动“以旧换新”进社区、进企业、进平台、进机构、进展会,其中的海量科技型产品成为亮点。浙江省商务厅消费促进处副处长吴国民说,消费品以旧换新就是提振消费的“金钥匙”。
袁哲分析,政府通过"补贴+标准+创新+场景+金融"的组合拳方式来促进科技消费,最终旨在形成"供给创新-消费升级-需求增长"的良性循环。
他认为,科技消费潜力巨大,一方面,技术的隐性化和场景的无缝化,让像人工智能这样的技术,逐渐成为隐形的底层基础设施;另一方面,消费者从单纯追求功能参数转向寻求情感共鸣,也让诸如AI宠物等情感类科技产品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
“预计在未来,通过以旧换新、模块化设计等可持续消费模式,科技产品也将得到更广泛应用。”袁哲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