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30米的“眼睛”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刘静
5月的阳光倾洒在京唐城际铁路北京段的工地上,钢筋碰撞发出铿锵声响,机械轰鸣阵阵。
在北京通州地下30米处,中铁十四局京唐城际铁路测量主管李维川正带领团队聚精会神地在北京城市副中心首条高铁大盾构隧道“运潮减河隧道”内,开展无砟轨道铺设的精密测量工作,向着打通全线“最后一公里”发起全力冲刺。
“水平偏差0.1毫米,垂直偏差0.05毫米,符合标准!”当对讲机里传来确认声的瞬间,这位38岁的山东汉子长舒一口气。“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对待每一个测量数据都要有精益求精的态度。”这是李维川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14年职业生涯中,他凭借分毫不差的测量精度,为16条盾构隧道建设奠定技术基石,从一名普通的产业工人成长为中央企业的技术骨干。在他看来,“一技之长”必有“一席之地”。
李维川参与的京唐城际铁路北京地下段隧道工程,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控制性工程,也是北京地区在建铁路最大直径盾构隧道项目。
该工程采用国产13.3米超大直径盾构机穿越城市副中心核心区,其直径是传统地铁盾构的两倍,对施工测量提出了更高精度要求。作为项目测量负责人,李维川带领团队承担着“工程之眼”的关键角色。
“我们需要在复杂地层环境中,通过实时测量数据引导盾构机完成黑暗中的精准转向、坡度调整及风险源穿越,最终实现盾构机从预定接收井毫厘不差地破土而出。”李维川介绍说。
在历时数月的攻坚阶段,李维川与团队创下连续320环管片拼装“零偏差”的行业纪录,累计完成25次盾构姿态校正。他们的精准测量不仅保障了超大直径盾构的安全穿越,更为我国高铁隧道建设树立了新的精度标杆。
在李维川的办公电脑上,一部被磨得表面光滑的移动硬盘闪烁着微光。那是李维川的“盾构施工测量宝典”,里面存储着他14年来的心路历程,更封存着一名普通工人向央企技术专家蜕变的成长密码。
在这部硬盘的以“家”命名的文件夹里还有一张李维川女儿的画,蓝天白云下,子弹头列车驶过向日葵盛开的田野,画纸右下角写着:“爸爸,你修的铁路真好看!”
如今,李维川带领的“毫米级”团队,已然攻克盾构穿越地裂缝带、长距离下穿河流等世界级难题。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