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更名“辅助驾驶”是理性纠偏
近日,有网民发现,小米汽车的宣传物料上,对其智能驾驶功能换了宣传术语,将原有的“智驾”更改为“辅助驾驶”。问界、理想等多家新能源车企,近期也降低了“智驾”的使用频次或换了说法。
长久以来,“智驾”这一极具科技感的词汇,在消费者心中几乎与“自动驾驶”画上了等号。然而,目前,绝大多数所谓“智驾”系统仍处于L2或L2 级别,其本质不过是“组合驾驶辅助”功能,需要驾驶员全程保持监控,并在必要时随时接管车辆。此前,部分车企采用“L2 ”“准L3”等模糊不清的表述,甚至暗示能够实现“零接管”“脱手驾驶”,这无疑是在混淆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的界限,将消费者置于极其危险的境地。
工信部近期明确要求车企采用“智驾等级 辅助驾驶”的方式进行宣传,旨在遏制车企的误导性营销行为。这种命名方式的回归,不仅充分尊重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更是对当前技术现状的诚实回应——智能驾驶技术目前仅仅是驾驶员的“助手”,而非能够完全替代驾驶员的“替代者”。
从法律层面来看,如果车企通过广告对辅助驾驶功能进行虚构或夸大宣传,可能会面临广告费5-10倍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甚至可能承担刑事责任。小米、理想等品牌主动调整宣传话术,减少“智驾”一词的使用频率,甚至在门店销售过程中,将宣传重点转向车辆的舒适性、空间表现等传统卖点,这实际上是通过主动合规来规避潜在的法律风险。
在应对策略上,车企已经从单纯的技术炫技转向了注重安全教育。小米汽车在APP内测“安全分Beta”,借助算法对驾驶行为风险进行评估;小鹏汽车计划推出“AI辅助驾驶安全训练营”,旨在强化用户对辅助驾驶功能边界的认知。这些举措充分表明,车企正从单纯的技术提供者转变为安全责任的共担者。正如一位汽车工程师所说:“最好的智能驾驶宣传,应该像安全气囊广告一样,既要彰显技术实力,又要提醒消费者这仅仅是最后一道防线。”
车企的纠偏行动,也是对消费者认知偏差的一次修正。北京科协曾明确辟谣“辅助驾驶等于自动驾驶”这一说法,但“L2 ”“L2.9”等宣传标语仍在暗示技术已经接近L3级。这种“过度包装”使得消费者对技术能力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幻想,甚至催生出了“脱手驾驶”这种危险的文化。
“智驾”更名“辅助驾驶”,这不仅仅是一场技术命名层面的变革,更是智能汽车行业的一次价值观重塑。从以营销为导向转变为以安全为首要考量,这场纠偏也将推动行业走向成熟。
作者:王琦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