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AI时代电影创作的同质化? 业内专家们这样说
9月16日,2025北京文化论坛“破界共生: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平行论坛的首场专业沙龙在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庆成宫举行。
该沙龙以“数智未来,影创新生——AI时代下影视创作新范式”为主题,中影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马平,著名导演、编剧、制片人、猿动力泛娱集团董事长陆川,灵河文化创始人兼CEO、知名制片人、编剧、监制白一骢,与光同尘科技联合创始人、CEO陈发灵,《四味毒叔》创始人、影视监制谭飞等业内专家展开深度对话,共同探讨AI技术与影视创作的深度融合与未来发展。
AI让创作更加丰富多样
如何避免AI影响影视创作造成同质化,AI会让影视越来越同质化吗?在马平看来,“生成式AI在模型构建、数据训练上会带来同质化问题,但我觉得它是阶段性的。行业的创作门槛会不断降低,有更多心怀创作梦想的人从你不注意的土壤里面带着野蛮生命力成长,这是AI带来的可能性,一定会让创作更加丰富多样。”马平说。
马平指出,未来很可能会迎来AI工具带来的创作爆发,同质化确实是一个问题,在大量同质化作品出现的同时,也会有更加创新、更有创意的作品出现。
“AI帮助所有人首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AI影视作品是否显得太机器味,或太“班味”,让观众不喜欢?陆川表示,现在很多同质化的产品海量涌现,原因是在传统电影创作中,抄袭非常容易辨析,但是AI世界里抄袭很难阻止。“AI走到现在,既看到希望,极大降低了创作门槛,也出现了所说的‘班味’,同质化严重。”
“坦率说,借助AI工具,一晚上从输入指令到生成影像,做出的影片就已经超过了学院派在学校三年受过的训练,基本上没毛病。方法就是后台‘喂’给它参数,‘喂’给它整个中国电影史、世界电影史所有的优秀影像,剪辑逻辑、影像构成都在里面了,它帮助所有人首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其实到最后,我会觉得还是看故事。”
“技术平权、去中心化太强大了,这是时代给我们的福利。”陆川认为,AI还是会归为一门技术,支撑真正想去投身电影行业、想用一辈子拍电影或者讲故事的那些人,讲出更好的故事。“做长片的时候,尽管里面有很多技术,但还是要靠故事。”
好的审美才能选出最适合表达的内容
“两周前另外一个电影节也有生成式AI的单元,那天我们在终审评审会提建议,这次能不能别评第一名,只评二三名?”白一骢表示,生成式AI作品特别不适合电影节,因为电影节有申报时间,他们发现,申报那天收过来大部分作品都是上半年甚至去年做的东西,看的时候感觉AI味特别浓,技术模型比较旧。“现在技术发展很快,三个月前拿过来的东西已经不是最新,技术上会出问题。”
白一骢表示,AI每一次更新、模型每一次提升都会让技术变得更简单。“东西做得好不好,是使用者们的审美决定的。核心是作品本身是不是具有故事性,内容是不是有意思。”“很多技术非常好的人,做出来的东西不好,是因为审美不好。大家把AI当成一个工具看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