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柳诒徵1927年日记》的几点启示

柳诒徵(1880—1956),字翼谋,号劬堂,江苏丹徒(镇江)人;长期担任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馆长,以其渊博的学识和卓越的贡献涉及教育学、史学、书法、图书馆学等多个领域。作为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柳先生作育菁莪,可谓桃李天下。其中尤著者,如茅以升、束世徵、缪凤林、陆维钊、范希曾、向达、胡焕庸、陈训慈、郑鹤声、张其昀、景昌极等,至今享誉学界。柳先生著述宏丰,除《历代史略》《中国文化史》《国史要义》等,另有大量未刊手稿,分散在多家机构和私人藏家手中,未能嘉惠学林。见藏于南京师范大学博物馆的1927年1月19日至1928年1月27日的柳氏日记,经赵岳、张娇娇整理点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5年1月以《柳诒徵1927年日记》(下简称《日记》)为名出版该册。柳诒徵日记多达80余册之巨大,但愿《日记》这个开头,能得到公私收藏的响应,激发其他卷册的整理出版。

柳诒徵

近些年来,名人日记出版可称出版大潮中一朵颇受关注的浪花。学人日记当中,《鲁迅日记》《胡适日记》等,因为文学的普惠力量,甚至能进入大众阅读视野。像《梅贻琦日记》《黄侃日记》《顾颉刚日记》《吴宓日记》《邓之诚日记》《潘光旦日记》《张舜徽壮议轩日记》《翁文灏日记》《王世杰日记》等,诸多学人日记,从各自的角度,记述了现代中国的诸多细节,很好吻合了现代学术深入微观的时风,为后来的研究者们提供的诸多线索,价值亦难以估量。

学人日记普遍予人的印象,文字朴素,记述简约,信息量大,出于备索的原因而格外真实,《日记》也有类似特征。蔡孑民、陈登恪、陈汉章、陈寅恪、陈垣、陈源、程天放、褚民谊、范希曾、顾实、郭廷以、胡先骕、黄炎培、蒋维乔、雷海宗、李石曾、李小缘、刘永济、陆费伯鸿、罗家伦、吕澂、孟森、梅光迪、欧阳竟无、钱端升、任鸿隽、舒新城、谭延闿、汤用彤、汪东、汪懋祖、王世杰、王星拱、吴宓、向达、熊庆来、许寿裳、杨杏佛、叶玉森、叶楚伧、张其昀、张奚若、张星烺、周鲠生、朱经农、竺可桢、宗白华……《日记》中记载的诸多人物,是中国现代教育史的重要组成。经整理者精心编制的人物简介和人名索引,方便于究者后续掘进。

《柳诒徵1927年日记》

详读《日记》,给我最鲜明的启示有如下几点。

日常有料。于我而言,不为发表的备忘日记,只要具备时地人物等要素,就不失起码功用。旧年阅读《沈祖棻全集》,最打动我的不是蜚声遐迩的诗词创作与鉴赏,而是流水账一般记录的学者日常,折射怎样的时代面貌,发人深省。我甚至特别期望,能读到沈先生的账单。后来咨询《全集》主编、沈先生外孙女张春晓教授,记账单已经不见踪影,很是遗憾。长沈先生一辈的柳先生,《日记》中记述了丁卯年这个中国现代史上重要时间节点一位学人一年的生活轨迹,留有早于沈先生《子苾日记》近半个世纪的物价信息。如六月廿日:“携屺儿赴宁,车钱(二角),茶钱(三角),车票(一元二角),搬力(五角),人力车(一元二角。”对于从事教育史、文化史、社会史、物价史、金融史、风俗史的研究者来说,应该都有可以取资的材料。

公干之外的柳先生,并非枯坐书斋目不窥园的书呆子。且看丁卯年(新历1927年2月2日)正月前几天的柳先生行踪:元旦,祀先,(镇江)城内贺年8处,出城贺年11家。初二8家贺年。初三,“竟日亲友来拜年者不绝。”初四“午后诣各处贺年。”初五“约……父子午饭。”初六“补贺数处。至吴府午饭、鲍府晚饭。偕绍骧至兴善庵万松草堂小坐。”会友、茶聚、抄书、点读、书联、起课、谈禅、拜寿、作书、问疾、吊丧、作诗、游沪、购书、临帖、对弈、登临等,日程繁密。中华楼、新万全、四松园、扫叶楼、岭南楼、奇斋、金陵春、新奇芳、老万全、迎水台、奎光阁、翠微斋、枕石斋……若要编制镇江、南京饮食地图,《日记》中柳先生饮馔之所,是不能漏掉的。

在地有情。1927年1月19日(丙寅十二月十六日),《日记》开篇,柳先生结束两年的北漂教职,南返镇江。回到东南大学之后,接受江苏省立第一图书馆的聘约,推辞包括清华、厦大在内的数份聘请。这一年当中,从日记来看,先生长驻南京,时返镇江,偶至沪、苏、虞等处,足迹不出苏南。在答复约聘朋友时,柳先生推却长聘讲席,愿意短期讲学:“未便却此就彼,因拟借客扰之名,稍广游历平生足迹所未至之地,尤乐短游,其期以一年或半年为率,不为久居计”。至于“脩羊吝啬,在所不计。所待考虑,略有数事:一则风潮之后变化如何?国学教授现任及待聘者共若干人?言论思想有何倾向?二则学校设备如何?史部及他种书籍敷用否?不敷用者,临时增购有无困难?三则学生志愿能趋重于学术否?吾辈语语言不扞格否?”像柳先生那样甘于临聘不以酬劳为虑者,即使在学者流动极为寻常远过当下的民国,怕也不多吧。而即使“于游历之愿甚合”的短聘,先生心心念念的,仍是高教的几要素:师资、图书、学生。

足迹所履,先生都不乏游兴。日记当中,不多的抒情笔墨,往往见于游踪。而他对在地的关注,近乎历史学家的本能,“广游历”之余,对其地关系特重的人事,特为留心。譬如南京,鸡鸣寺、玄武湖、秦淮河、栖霞山、清凉山、乌龙潭、随园、台城各处,当然常为柳先生游屐所履。“予尝欲撰《金陵寓公记》,自曾文正复金陵至辛亥鼎革,凡流寓金陵之文人学士,悉考其传状、诗歌及其行事,以著金陵为近数十年文物之中心。”二月十二日日记,在逐日长则数百短则数十字日记当中,分外显眼(另两处一是正月廿三日抄《清皇室四谱》《清会典》,二是该月初三抄录光绪大婚的《东华录》),所抄资料有数千字之多。柳先生日记书体虽然行楷,并不潦草,摘录材料,不能连续书写,颇为费时。完成这样一篇日记,要花去柳先生大半天时间,这都在柳先生家乡稍闲时光,其为学勤勉,可见一斑。

学术有恒。《日记》丁卯一年,所涉人物达五六百人之多。其中,临帖、点阅、读书近乎日课,在“鲁军过境者多,驻镇约一团,以军用票购物,商人多不敢收用,以是相率闭门”的乱世,柳先生安坐书桌前的宁定,或者可为向学者楷模吧。学人日常生活,基本都围着书打转:购书、读书、教书、著书。柳先生也不例外,《日记》中记述最为频密的,就是关于书的。相比其他学者稍许例外的,是他多了点书、临书和清书。

作为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馆长,清点库藏、了解资源是最基础的工作。《日记》中出现40次以上的人物当中,亲人之外,以东大和图书馆同事为多。97次高居榜首的赵鸿谦,就是柳先生所聘的图书馆主任,43次的项燕北是传钞部骨干。点校古籍、抄摘文献,是柳先生志业所在,从所涉书目,可以约略寻摸先生学术的取径:点校《惜抱轩集》《梦窗词》《乐章集》《白石歌词》《五代史》《宋史》《汉书》《一切经音义》《说文解字》《唯室集》《孙可之文集》《浮溪文粹》《赠书目录》《覆校善本书目》《小蓬莱阁金石目》《玉海》、曾文正文等;抄《淮南子集证》《清皇室四谱》《名媛诗归》《丁松生年谱》《南冈草堂诗》《文澜阁志》《盋山志》《小史》《金陵通传》、顾石公文及张啬公《年谱》。柳先生著述不辍,佳作迭见,天分际遇之外,得益于日拱一卒的勤勉。当时东南大学盛传的两句话:“竺先生跑断腿,柳先生抄断手”,传神刻画出柳先生特别重视资料积累的风范。即使AI蔚为大势的将来,手摩心惟的笨功夫,天长日久,也未必不成捷径的。

风雅有益。假如蜻蜓点水,《日记》所能读到的,在在处处柳先生与亲友的频密互动,不间断的书卷生涯。就拿九月十九遭翻车而“手腿俱破,眼睛去其一,眼睑下破伤甚重,血流不止”这个月来看,“中华楼吃茶”“四松园茶话”“奇斋吃饭”,仍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招友外食呢,好不惬意。其实当时的中国,时局纷乱,干戈扰攘,“神策门外积尸遍地,臭秽不堪,火车无人照料”之类惨烈场景,时有所闻所睹。至于邮路不通,都是小节。国事如此,公事也纠缠,商讨人事安排,拟定课程聘员,讨要馆务经费,既费力尤费心。家事呢?先生还要两头相劝视同己出的孤甥女“不可决裂”,对于叛逆期的爱女,循循儒者的柳先生居然“拖出,责以手心十许下”。家事、国事、天下事,烦心的多了去呢。如何挨过那些不堪的时光?诗酒唱和之外,“写横幅”“写条幅”“写屏幅”“写联”“写扇面”,用书法作品吊丧问疾,庆寿贺人,既风雅又体面,更能抚慰内心吧。先生以临《嵩高灵庙碑》《刻经颂》《毛公鼎》《盂鼎》《大观帖》《石门颂》《西狭颂》《孟法师碑》《金刚经》《淳化阁帖》《张黑女墓志铭》等经典碑帖的日课,直陈了他书法路数的根基所在,放在今天,也不失为很好的习字指南。

在一个流动不居的消费社会,如何安顿躁动的心灵?《日记》或许小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