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清风·丝路人物史话|皇甫谧:文章光陇右 针灸冠中华
皇甫谧(215-282年),字士安,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县)人。在陇右学术文化的长廊里,皇甫谧是神一般的存在,在中国文化的星河中,皇甫谧也是最耀眼的亮星之一。不过,在其杰出成就的背后,却是布衣终身的潦倒生涯。
皇甫谧出身名门。安定皇甫氏为一流高门,他们以武将名世,兼修文武,其中最显赫的是皇甫规、皇甫嵩,均是当时最杰出的将领;曹魏、西晋时,皇甫氏略显衰落,不过为官之人尚多,如皇甫陶即是西晋右将军。皇甫谧家应该是较为没落的一支,其叔父任霸陵令,其父仅举孝廉。幼年的皇甫谧过继给叔父,随叔父迁居新安县(今渑池县)。嘉平六年(254年),因继母过世,40岁的皇甫谧回迁朝那。也就是说,皇甫谧生于朝那,四十岁前生活在河南新安县,四十岁后返回朝那生活;期间可能有洛阳游学的经历。
皇甫谧幼时嬉游习兵,贪玩无度。略长后,他折节苦读,废寝忘食,人称“书淫”。从此,他树立了“高尚之志”,沉静寡欲,以著述为务,开启了学者生涯。当别人劝他研读劳神时,他回答:“朝闻道,夕死可矣。”显然,他是沉浸在自得其乐的学术钻研中了。
正始二年(241年)皇甫谧26岁时,他鉴于汉以前的历史纪年残缺,遂编撰《帝王世纪》一书(存辑本)。这是继《史记》之后,第二部整理历代帝王世系的史书,把上古历史推到了三皇时代(司马迁是以黄帝为起点),突破了史前史的研究领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史学上的重要地位。比如,著名的伏羲“生于成纪”的记载,就出于《帝王世纪》。对陇右而言,这尤有重要历史贡献。
甘露元年(256年)42岁的皇甫谧风痹症(痛风)加重。后来他又服五石散,导致健康状况不佳,以致“四肢酸重”“诸节欲解”,十分痛苦,甚至“尝悲恚叩刃欲自杀”。身体的痛苦,促使皇甫谧博览医籍,自学针灸,钻研医理。他综合《素问》《针经》等传统医学著作,结合自己的心得,撰成《针灸甲乙经》。《甲乙经》所录人体穴位比《黄帝内经》多出189个,记录和分析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类病症的症状、病理及施治经验,奠定了千年针灸学的理论基础和基本规范,成为中华医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皇甫谧是针灸学上当仁不让的一代宗师。
皇甫谧的恬静自守、笃志向学和渊博学识,赢得了时人的高度尊重。晋武帝曾多次征他入仕,他都婉拒甚至逃避,不过他也借机向晋武帝借书,晋武帝大度地“赠书一车”。别人劝他交往权贵,他不仅拒绝,而且撰文《玄守论》《释劝论》,陈述穷居病处、笃志著述的理由。可以肯定,身多疾病是影响皇甫谧出处的重要原因,而高尚其志、自甘淡薄的精神品质则是他勇攀学术高峰的思想根源。尤其是考虑到西晋一朝士风奔竞,像皇甫谧这样的淡薄和向学者就显珍贵了。
布衣皇甫谧蜚声学界,学子纷纷师从,挚虞、张轨、牛综、席纯是其代表。挚虞后来成为著名学者,张轨更是前凉的国主,为河西地区的稳定和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更有甚者,寒门文士左思撰成《三都赋》,因自己得名未盛,想请皇甫谧作序以壮声色。皇甫谧慷慨应允,一力推介。因为他对困顿潦倒的士子生涯有着最深切的体会,所以他能推心置腹地教育和奖掖青年。有了皇甫谧的推介,《三都赋》声名鹊起,蔚为壮观,成为赋史上篇制最大、影响深远的佳作;而皇甫谧的《三都赋序》也被收录进《昭明文选》,名传千秋。须得指出的是,陇籍文人作品能收入《文选》者寥若晨星,皇甫谧的文章入列,足以说明他在文学创作上也跻身一流。
皇甫谧还有《高士传》《列女传》《郡国志》等著作,亦文亦史。他自己就是处江湖之远的高士,对于那些留下各种传说的前代隐士,他理所当然的引为同道,并收集其往事言行,为之立传,可以说是一定程度地记载了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向往,同时,也对六朝隐逸之风的盛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接续刘向的《列女传》,为那些刘向没有载录的汉魏女性立传,这反映出男权社会下可贵的人文视野。假如皇甫谧整天卷身于波诡云谲的政治纷争,那他的视野很可能就完全局限于男性立场,而不可能为女性立传了。
总之,皇甫谧是西晋一代影响最大的文化巨擘。或许,论经学他不如杜预之专精,专论文学他不如陆机之华丽,专论史学他不如陈寿严谨,但他贵在博通,贵在学术眼光,贵在精神风骨,更何况他还是规范千年的医学宗师呢。在国际影响上,世界卫生组织批准把针灸列为治疗专项,广受欢迎,皇甫谧也因此而成为我国唯一与孔子齐名于世界文化史的历史名人 (执笔:清辉 编辑:王丽娜)
来源:黄河清风
编辑:张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