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 从「AI价值悖论」到代理式 AI 的产业化落地
从“AI价值悖论”到“代理式AI”的产业化落地,麦肯锡的这份洞察不仅揭示了企业在AI部署中的真实困境,也勾勒出下一阶段的技术演进路径。本文将带你系统梳理麦肯锡的核心观点,并结合产业趋势,探讨代理式AI如何重塑组织价值链与决策模式。
麦肯锡9月份密集发布了两篇报告:一份聚焦企业在生成式AI上的「价值悖论」,另一份则探讨了AgenticAI(代理式AI)在先进产业中的应用。
两份报告放在一起看,可以更清晰地理解AI在企业中的真正价值点和落地路径,我会着重分享报告中提到的几个实际应用案例。
这两篇报告分别是:EmpoweringAdvancedIndustrieswithAgenticAI和BeyondtheHype:UnlockingValuefromtheAIRevolution,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直接搜索。
一、什么是AI的价值悖论
麦肯锡的报告指出,全球超过80%的企业已经开始使用生成式AI,但同样比例的企业尚未看到明显的营收提升或成本下降。
换句话说,“会用工具”不等于“创造价值”,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
1.应用零散,缺少端到端流程重构
大多数企业只是在局部环节尝试AI,用它来生成文档、代码或营销素材,但并没有把AI嵌入到完整的业务流程中。结果就是效率提高了一点,但无法真正影响利润表。
例如,如果在生产线上只用AI检测缺陷,但后续的分析、派单、整改还是人工断点,就无法形成价值闭环。
2.缺乏与业务价值挂钩的目标
很多项目停留在“省了多少时间”这样的指标,而没有和收入提升、成本下降等核心财务目标挂钩。管理层自然也难以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3.执行和组织机制不足
人才不足:缺少既懂业务又懂AI的跨界团队;协同不畅:部门之间壁垒严重,AI项目难以推广到全公司;使用动力不足:一线员工往往把AI当作“额外工具”,缺少强制的应用机制。
4.技术和数据基础碎片化
很多企业的数据分散在不同系统里,缺乏统一治理和可复用的数据产品;技术架构往往是“一次性搭建”,难以扩展。
5.缺乏可靠性和治理机制
在一些高风险、高价值场景(比如质检、研发、财务),企业担心AI的输出不可控、错误无法追责。因此更多停留在低风险的“试水”,自然难以形成规模价值。
二、案例:AI如何在企业中创造价值
1.制造企业的质检闭环
一家制造企业把AI应用到生产质检的多个环节。传统做法依赖人工抽检,既耗时又容易漏检。
企业首先引入视觉检测模型,对产品进行全量扫描;随后由AI代理自动归因,调用历史数据和案例库,生成初步的“缺陷原因假设”;最后,AI会自动生成整改报告,并分派到相关责任人,确保问题跟踪到底。
在这个过程中,AI不再是“辅助”,而是成为闭环系统的一部分。结果是,生产良率明显提升,整体利润率在两年内翻了一倍。
2.全球电子公司的平台化探索
另一家公司选择从技术底座入手。它没有急着在某个具体环节“炫技”,而是搭建了一个模块化的平台:
统一的数据治理,保证不同部门用的是同一套干净的数据;多模型和评估机制,允许根据场景切换不同模型;开源的编排框架,让代理能够组合起来完成更复杂的任务;混合云GPU集群,保证算力的灵活性。
这种“乐高式”架构,让企业能够在不同业务线快速复制成功案例,避免了“一次性大投入、难以扩展”的陷阱。
3.互联网企业的组织驱动
一家互联网公司不仅在销售、编程、产品设计三大领域引入了生成式AI,还配套了完整的组织变革措施:
首先,高层主动示范应用AI,起到带头作用;同时对员工进行体系化培训并设立行为激励,鼓励一线团队在日常工作中应用AI;用KPI和使用率指标来跟踪落地情况。
这种“机制化推动”让AI使用不再是“可选项”,而是融入到员工的日常工作中。
4.汽车供应链中的代理式AI
在研发环节,一家汽车一级供应商利用多代理系统和LangGraph框架,让AI自动根据历史需求和测试库生成新的测试用例。对于一些常见的需求类型,生成测试用例的时间缩短了一半,尤其对初级工程师帮助显著。对于“全新场景”则仍由人工主导,以保证可靠性。
在销售环节,一家卡车制造商部署了多代理系统,自动完成“客户筛选—潜客研判—销售话术生成—合规校验”的全链条工作。3–6个月内,该公司的销售拓客活动翻了一倍,订单量增加了40%。
从这些案例可以看到,AI的价值来自三个要素:
流程闭环:让AI参与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完整链路;
平台化能力:构建可扩展的技术底座,避免重复造轮子;
组织机制:通过培训、激励和考核,把AI融入日常工作;
生成式AI打开了想象空间,而代理式AI则让“自主行动”和“规模复制”成为可能。最终能否见到价值,取决于企业是否愿意把AI当作“组织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一个工具。
三、如何真正从AI中获得价值——麦肯锡的建议
1.以价值为锚,而不是以技术为导向
先明确AI要带来什么样的财务效果,例如收入增长、成本下降、库存周转改善,而不是只盯着“能不能用AI”。
同时,找到对利润表影响最大的环节,把AI融入其中。如,把衡量指标从“节省了多少时间”升级为“利润率提升多少、现金流改善多少”。
2.从零散用例走向端到端流程重构
不要只做几个孤立的试点,而要以业务域为单位,重构完整的流程。让AI从监测—分析—决策—执行都能参与,而不是停留在某个环节。
例如:质检流程中,AI不仅检测缺陷,还能自动归因、生成整改方案,并跟踪执行情况,形成闭环。
3.构建模块化、可扩展的技术底座
采用“乐高式”架构:数据治理、模型管理、编排与评估、统一用户体验分层解耦。避免厂商锁定,支持多模型、多代理协作,确保平台可以不断扩展。
同时,在算力上采用混合云,降低试错成本并提升灵活性。
4.通过组织机制推动规模化应用
首先,管理层要亲自使用和推广AI;体系化培训一线员工,并通过KPI、激励和考核推动应用;同时,建立懂业务、懂AI、懂交付的“数字交付工厂”,快速迭代用例。
5.分阶段落地,而非“一次性大投入”
0–30天:梳理价值主线,挑出高潜力场景;30–90天:快速做出MVP(最小可行产品),搭建初步代理编队并灰度上线;90–180天:沉淀可复用的能力层(数据产品、评估机制、身份与审计),并把成功经验复制到更多流程。
6.建立治理和风险控制机制
明确human-on-the-loop(人在环上)的决策边界,关键节点必须人工把关。同时建立日志与审计机制,保证可追溯。
引入验证代理,对AI输出进行交叉检查,提升可靠性;分级数据管理,避免敏感数据泄露,同时对齐行业监管。
综上,麦肯锡的两份报告传递出一个共同的信息:AI正在从“辅助工具”走向“自主合作伙伴”。企业若想从中获益,必须从根本上重新思考业务流程、组织架构和技术基础。
以上,祝你今天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