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打造AI原生RAN技术体系 智能生态服务加速升级
(记者陈洲)近日,中国电信研究院自主研发的AI原生RAN(AI-NativeRAN)技术体系在上海、广州两地,分别完成了基于5G-A现网和面向未来6G通感智算融合的赋能机械导盲犬试验,其网络算力一体化调度和赋能新型AI类业务两大领先能力得到充分验证,将推动无线网络从基础连接向“云网赋能”的智能生态服务演进,为新型人工智能业务的落地和规模化应用提供支撑。
当智能生态服务面不断扩大,无论是工业赋能还是百姓民生都将迎来新变革。如今,中国电信正加速做大智能生态,让用户切实感受到身边的“智慧”。
数字经济时代核心竞争力:打造智能生态
智能时代,如何搭上AI快车,赋能各领域应用,已然成为各行各业的必修课。因此,打造智能生态是数字经济时代各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种生态并非单一技术的堆砌,而是以AI为核心,融合数据驱动、网络化协作与动态资源配置的有机系统,能让技术价值穿透业务场景,形成持续进化的竞争壁垒。
智能生态的竞争力源于三重价值释放。其一,通过资源共享打破创新孤岛,如算法舱实现了“一次开发,全域共享”,避免重复投入,提升行业整体效率。其二,以数据驱动精准响应需求,企业可通过生态沉淀的海量数据,快速迭代产品与服务,如智慧农业场景中动态适配养殖需求的解决方案。其三,依托网络化协作构建协同优势,整合内外部技术、人才与市场资源,形成“众行远”的发展合力。
此外,构建智能生态需突破单一企业边界。例如,中国电信在近期举办的CV二开专项培训中,就让基层人员实现从“不敢想”到“亲手做”AI的实践,同时开放平台邀请伙伴共创算法资产,形成自我生长的生态体系。这种开放共创的理念,恰是智能生态的活力之源。正如研究指出,生态系统能通过技术扩散与知识流动,实现创新能力的指数级提升。
在数字经济竞争中,单一技术优势易被超越,而智能生态能形成持续进化的能力。实践证明,当技术底座足够坚实、协作网络足够开放、赋能机制足够灵活,就能让AI真正成为各行业的“生产力工具”。这正是智能生态作为核心竞争力的本质所在。
从基础连接到云网赋能:智能生态的进阶之路
早期,中国电信曾以基础网络连接为核心业务,扮演着数据传输“管道”的角色。
随着5G-A与AI技术的深度融合,自动驾驶、工业元宇宙等新型应用对网络提出了“低时延、高算力、强协同”的全新要求,传统端云协同方案难以支撑AI应用对实时响应的需求。在此背景下,中国电信以技术革新打破边界,从基础连接向“云网赋能”的智能生态演进,重新定义了网络的核心价值。
技术突破是生态演进的核心驱动力。针对云网分离的行业痛点,如上文所言,中国电信研究院率先研发AI-NativeRAN技术体系,通过在无线网络中融合内生算力,实现算力与网络资源的一体化调度。这一方案创新性地构建了云网融合“小脑”——RANAILayer,能够在网络侧对通信、算力、感知和AI业务进行统一纳管与调度,让网络从被动的流量通道升级为主动的智慧平台。配合中国电信“息壤”智能云的“中心-省-边缘-端”四级算力调度架构,形成了“网络感知需求、算力精准响应”的闭环能力,为AI应用提供了从接入到部署的全链路支撑。
场景验证让技术价值落地生根。中国电信在上海、广州两地开展的试验,充分印证了AI-NativeRAN的赋能实效:在5G-A现网中,该技术支撑机械导盲犬通过网络快速接入云节点,即时响应“介绍眼前风景”等指令,保障了服务的时效性与准确性;在面向6G的通感智算融合试验中,通过边缘算力调度实现AI推理实时响应,为设备提供精确导航与避障服务。这种技术落地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生态服务深度结合。如萍乡电信依托“云网智联”能力,为电瓷企业部署5G专网实现缺陷智能检测,为花炮产业打造AI安全监控平台,正是云网赋能千行百业的生动延伸。
生态协同则让赋能价值持续放大。中国电信并非独自推进技术迭代,而是通过开放合作构建生态合力。如联合华为发布《MobileAI》白皮书,系统性梳理通信与AI融合的生态路径;通过“1+1+1+M+N”体系开放算力与模型能力,让技术成果能被产业链伙伴快速复用。这种“技术突破-场景验证-生态共享”的模式,使云网赋能从单一技术应用升级为自我生长的生态体系,也为行业提供了通感智算融合的端到端解决方案。
从“管道”到智能生态的转型,不仅是中国电信自身的升级,更为数字经济时代的产业智能化提供了关键支撑。
扩大智能生态,普惠民生
从云网技术突破到民生场景的深度渗透,中国电信正以智能生态的持续扩容,让“智慧”从抽象概念变为百姓可感可知的生活体验。依托5G-A、AI与云网融合的技术底座,其生态版图已延伸至低空经济、工业生产、数智生活等关键领域,通过场景化创新破解民生痛点,构建起覆盖生产生活的智慧服务网络。
低空经济领域的生态布局,为民生服务开辟了“空中通道”。中国电信在长沙县打造的“驭领苍穹”低空监视网项目,以“1个管理平台+3大网络+N类应用”架构,实现低空“通-感-导-管”的全链条覆盖。借助5G-A通感一体技术与AI算法,该生态不仅解决了低空监管“看不见、管不住”的难题,更催生了无人机物流配送、河道巡检等民生服务。
工业领域的智能升级,则通过提质增效惠及民生根本。中国电信以5G+AI+边缘云构建工业生态,在安徽打造8个国家级5G工厂标杆。在海螺集团智慧水泥工厂,5G+AI智能装船机与皮带撕裂检测系统,让生产效率提升20%的同时降低安全风险;蔚来汽车工厂通过5GLAN技术实现AI生产质量监测,确保每辆汽车的安全性能。这些工业生态的落地,既推动企业降本增效,更通过稳定生产保障物资供应、提升产品质量,从产业源头筑牢民生保障线。
数智生活领域的生态渗透,让智慧服务走进千家万户。一方面,天翼物联网平台打造水务、燃气、智养、供暖四大云脑,用AIoT技术破解民生痛点:水务云脑精准定位管道漏损,让居民用水更稳定;智养云脑通过体态检测智能体守护独居老人安全,遇紧急情况自动报警。另一方面,“天翼智屏”作为家庭智慧中枢,联动AI燃气关火器、毫米波雷达等设备,构建家庭安全防护网,还支持方言语音交互、健康咨询等贴心服务,让老人儿童都能轻松享受智能便利。
从空中物流到工厂车间,从管网监控到家庭守护,中国电信的智能生态以“技术下沉+场景深耕”实现普惠价值。这种生态扩容并非简单的应用叠加,而是通过“云网算力+行业云脑+终端智能”的协同,让AI与5G技术真正融入民生肌理。未来,随着生态边界的持续拓展,更多领域的智慧变革正在发生,让数字红利惠及每一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