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齐文化|管仲,胸怀一个大写的“人”字
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写了一篇《管晏列传》,即齐国相国管仲和晏婴的合传。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为相立传,管仲也被誉为“中国第一贤相”。
管仲的思想集中体现在《管子》一书中。这本书的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哲学、法学、兵学、农学、地理、历法、教育等各个领域。细读就会发现,不管哪个领域,管仲的很多理念都围绕着“识人性、懂人情、有人味”这个核心。在2700年前的奴隶社会晚期,管仲就能深刻认识到“以人为本”,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齐都临淄(AI生图)
对弱势群体的态度最能体现社会文明
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很重要的一方面是看对弱势群体的关照措施。这是木桶的短板,补齐短板,才能提升整个社会的幸福感和文明程度。
管仲主持国政后,实施了九种惠民政策,即“九惠之教”,具体内容是老老、慈幼、恤孤、养疾、合独、问病、通穷、赈困、接绝,涵盖了老人、孤寡、病残、贫困等多个方面,充分体现了管仲对民情的深刻理解和对民生的深切关怀。
老老,就是尊老敬老、关爱老人。当时齐国设置了管理敬老事务的官职,专门负责有关事务。规定年龄70岁以上的老人,他的一子可以免除征役,每年三个月由政府供养肉食;80岁以上的老人,两子免除征役,每月有肉食供养;老人去世后,国家提供棺椁。管仲还劝勉子女要用心赡养老人,“精膳食,问所欲”,根据老人的口味、嗜好来料理他们的饮食起居,可谓无微不至。
养疾,就是在城邑和国都设有“掌养疾”的官,对聋、盲、瘸、半身不遂、两手不能屈伸的残疾人,由国家养在“疾馆”,直到离世。
问病,就是设“掌病”的官,士民有病,“掌病官”以君主的旨意慰问:90岁以上老人每天一问,80岁以上老人两天一问,70岁以上老人三天一问,一般病人五天一问。病人的情况都要向上报告,有时君主还会亲自慰问。
另外几条规定是针对孤独幼儿、贫苦穷困者、为国牺牲者的关照救助、祭祀抚恤。“九惠之教”展示了当时作为泱泱大国的齐国尊老爱老、体恤残疾、扶危济困的风尚,创造了一个老有所养、幼有所助、扶危济困、有难共助的良好社会环境。
今天,我们读“九惠之教”的具体措施,仍能明显地感受到字里行间的那份温暖与关怀。可见,唯有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政策,才能穿越千古依然引起人们的共情、共鸣。(淄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伊茂林 )
来源:博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