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人工智能+”行动 促进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实施“人工智能+”6大重点行动和8项基础支撑能力建设,旨在推动人工智能与各行业深度融合,助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这一战略背景下,如何将“人工智能+”有效融入食品产业,成为实现食品产业现代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关键路径。

一是人工智能为食品产业赋能升级提供新动能。食品产业链长、环节多、标准化程度不一,长期面临安全监管难、效率提升慢、产品创新乏力等问题。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能够有效打通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消费等全流程数据,实现智能感知、精准管控和科学决策。通过机器视觉与深度学习技术融合,企业可以在食品加工环节实现自动分拣、异物识别和缺陷检测,极大提高生产效率与良品率;在流通与零售环节,AI可以基于消费者行为分析,优化库存管理与个性化推荐,提升消费者体验与企业利润双赢。

二是推动“人工智能+食品安全”建设,守护民生底线。食品安全是民生之本,也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人工智能可在农残检测、追溯体系建设、舆情监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借助AI算法与物联网传感器,可以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构建可视化、可追溯、可预警的食品安全防控网络。特别是在突发食品安全事件中,人工智能能够快速整合多源信息,辅助政府和企业进行科学研判和高效响应,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

三是以“人工智能+”引领食品产业转型升级。《意见》提出要推动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智能制造新模式。这对食品产业而言,是实现由“制造”向“智造”转变的重要契机。通过部署智能生产线、数字化工厂和智能供应链,食品企业可大幅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缩短产品研发周期,提升整体竞争力。同时,AI也有望推动食品产业的产品创新与消费升级。利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偏好,研发个性化营养配方食品、功能性食品等新兴品类,将更好地满足多样化、健康化、品质化的消费需求。

四是加强基础支撑能力建设,夯实“人工智能+食品产业”发展根基。《意见》明确强调要加强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数据资源整合、技术标准体系完善等基础能力建设。对于食品产业而言,构建行业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建立统一数据标准体系、推动算法模型的垂直化深度开发,是实现人工智能在食品领域大规模应用的必要前提。

此外,还需加强高端复合型人才培养,推动科研院所、高校、龙头企业协同创新,打造“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生态,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格局。

“人工智能+”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更是推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各级政府与食品企业应乘势而上,积极拥抱变革,深化“人工智能+食品产业”的融合创新,不断提升产业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水平,为保障国家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推动民生改善注入强大动能。

《中国食品报》(2025年08月28日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