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国家再发禁令,长和疑对抗国家调查,李嘉诚罕见现身医院状态曝光

关税战打响之后,有不少人都忘了之前李嘉诚要对美出售港口的事情,没想到面对国家出手开展的调查,长和竟然玩起了“暗度陈仓”。

结果不言而喻,国家法律面前,任何手段都将无所遁形,而李嘉诚这次罕见现身医院,曝光的状态似乎已经预示了交易的最终走向......

敏感港口要卖美国

巴拿马运河是什么地方?那是“世界桥梁”,全球海运贸易的咽喉要道,对中国来说,意义更不一般,大量中国商船得从这儿过,每年运走的货物价值连城,同时也是“一带一路”连接两大洋的关键节点。

明知道位置这么重要,长和竟然唐二皇者想要将港口交给美国财团经营,尤其现在国际关系这么复杂,贸易摩擦不断,美国甚至提前想好了怎么庆祝,怎么向中国靠港船只收取高昂的“服务费”,想想都让人不寒而栗。

而且这不光是钱的事,更关乎国家对外贸易通道的安全,有不少人担心,这简直是把战略筹码往竞争对手手里送,一时间,网上各种声音炸开了锅,担忧、质疑,甚至有人直斥这是“资敌”,可能损害国家根本利益。

民意汹涌,又涉及潜在的国家安全风险,监管部门自然不会袖手旁观,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反垄断部门很快就站了出来,他们话说得很明白:这笔交易,要根据反垄断法严格审查,核心就是要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监管这把剑一出鞘,分量十足,原本板上钉钉的交易立马停摆,连合同签字日期都得推后,强如长和集团,在国家监管体系面前,也只能先刹车,可是,生意场上似乎总不缺“变通”的法子,面对压力,长和那边很快调整了打法。

他们想把这笔大买卖“化整为零”:原来打包卖给美国人的43个港口,现在拆开来,一部分据说要卖给意大利投资者,然而,最扎眼、最敏感的那部分——巴拿马运河港口,买家还是原来那个美国财团。

这操作,明眼人一看就懂,有点想绕开整体审查,变着法子达成最初目的的意思,但这就能蒙混过关吗?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4月27日再度发文:交易各方不得采取任何方式规避审查,未获批准前,不得实施集中,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

警告意味很浓,直接点名交易各方,别抱侥幸心理,否则后果自负,可能要依法追究责任,很明显,在强大的国家意志和越来越严密的法律体系面前,涉及到可能危害国家利益的交易,单纯的商业技巧根本就不好使。

而且一旦被认定违法或威胁国家安全,面临的恐怕不只是交易黄了,还有可能触碰法律红线,甚至要交出高达交易额一半的巨额罚款,就在港口交易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96岁高龄的李嘉诚本人,却在另一个场合高调现身了。

港口风波未平,医院慈善秀登场

四月底,李嘉诚出现在香港养和医院,这家医院在富豪圈里名气响亮,号称“御用疗养院”,医疗顶尖,服务昂贵,普通人轻易够不着门槛,当然,李嘉诚虽然年龄不小了,但这次来医院却不是看病,而是做慈善。

从现场曝光的画面来看,李嘉诚穿着防护服,看上去精神不错,兴致勃勃地跟身边的医学专家进行互动,他脸上还露出了笑容,一口白牙也挺显眼,他的身旁,正摆放着一台先进的抗癌设备,那据说是高精度的质子治疗仪,

这次露面,被不少人认为是一次精心策划的医疗慈善“包装”,据说和他捐赠相关设备有关,实际上,当月早些时候,李嘉诚方面已经通过视频连线,宣布和新加坡淡马锡信托基金会主席、前总理夫人何晶合作,要一起捐赠这款尖端抗癌仪器。

与此同时,李嘉诚的“女友”周凯旋也在线下活动中积极奔走,推动这项国际合作和慈善事业,这一切都在显示李嘉诚团队在医疗科技、国际人脉和慈善方面的布局,然而,镁光灯下的善举,很快也引来了不同的解读。

考虑到养和医院本身的天价费用和窄众定位,有评论就挺直接:这更像是给富裕阶层俱乐部添了个新“玩具”,算不上真正普惠大众;更有观点认为,在港口交易引发争议、形象受损的节骨眼上,突然高调亮相医疗慈善场合,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危机公关。

切换到医疗慈善这个“安全区”,既能塑造正面形象,又能巧妙转移公众对敏感商业问题的注意力,甚至有人猜,这背后是不是还有帮自家基金投资的医疗项目做宣传的商业心思?一时间,这到底是真心为善,还是另有算盘,大家议论纷纷。

将港口交易中的“硬气”与医院亮相的“温情”放在一起看,不少人觉得,这很符合李嘉诚及其商业帝国一贯的风格:商业利益似乎永远摆在第一位。那种需要时谈爱国、冲突时讲“在商言商”的灵活切换,让一些人感到不太舒服。

对比之下,像霍英东等老一辈香港商人,把个人事业和国家发展紧密捆绑、扎根内地的做法,似乎更能体现所谓的“家国情怀”,尤其是在当今时代,中国早已不是那个只看GDP的年代,国家利益、经济安全、社会责任,这些词的分量越来越重。

谁要是还想在规则边缘试探,挑战国家战略底线,很可能要栽跟头,有评论就说得比较尖锐: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做生意,不管你多有钱、多大影响力,要是跟国家意志和整体利益对着干,终究是行不通的,想“脚踩两条船”,历史上可没几个有好结果。

至于那台引发关注的昂贵抗癌仪器,也有人提出了更实在的建议:如果真想做普惠医疗,为什么不考虑捐给内地的大型公立三甲医院呢?在那里,它能服务的人群显然更广,产生的社会效益,或许远比放在一家顶级私立医院要大得多,这,或许更能证明慈善的诚意吧。

就连香港《大公报》也在5月1日再度发文评价长和港口交易:执迷不悟必将碰得头破血流。只是不知道面对官方和媒体的数次提醒,李嘉诚究竟有没有往心里去,又到底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似乎距离最后的结果,已经越来越近了。

结语

这场围绕港口、资本、国家和形象的博弈大戏,还在进行中,老李要是真聪明,就该学学霍英东那些老辈港商——钱要赚,但更要懂把根扎在祖国大地。

毕竟历史早就证明,那些想脚踩两条船的,最后都得掉水里喂鱼,所以,你觉得李嘉诚最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