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青·关注 | 三月三”是什么节日?这些习俗你知道吗?

“三月三”,又称为“上巳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此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内涵,并伴随着丰富多彩的习俗。岁月流转中,随着我国中华民族不断融合、发展,上巳节的很多民俗和文化传统已融入少数民族文化中,成为重要的民俗时间,“三月三”逐渐成为多民族共享的节日。

“三月三”源远流长,其历史可追溯至上巳节,也被称为“修禊日”,是我国古代一个盛大的节日。“上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的文献中。自魏晋以后,上巳节作为节日被确定下来,主要有祓 (fú)(xì)、曲水流觞等习俗。“祓禊”即在水边举行祭礼,古人认为在春夏交替之际,阴阳未调,人容易患病,所以在河边进行香薰沐浴,以祈求神灵护佑,驱除不祥,预防疾病。

图2 新郑黄帝拜祖祭典

宋代以后上巳节、清明节、寒食节三节合而为一,后来逐渐消失在时间长河中。但是上巳节的很多风俗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得以保留和延续。

图5 “报京三月三”

“壮族三月三”称为“歌圩节”,人们“以山歌传情,绣球传爱”,是壮族倚歌择偶、寻求爱情的重要节日和社会活动。 在歌圩前制作装有豆粟或棉籽的绣球,并把鸡蛋染成彩色,青年男女相互对歌,并通过对歌寻觅心上人,通过抛绣球和碰彩蛋沟通情感。除此以外,人们会跳竹竿舞、吃五色糯米饭庆祝节日,表达对生活幸福吉祥的愿望。

图12-14 “布依族三月三”

现在的“三月三”,早已不像魏晋时期那样为贵族或文人雅士专属,而是走入村寨,与日常生活、情感诉求密切相连,并与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生动体现了各族文化交相辉映, 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彰显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新华网、新郑发布、东方市文化馆、镇远发布、融安图书馆、今日福安、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