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笑气”迷局:草莓熊瓶背后的隐秘与危机
原创 费玥 任其欢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
在四川眉山的街头巷尾,近日悄然流行起一种打着“聚会助兴”招牌的“草莓熊”瓶罐。这看似可爱的瓶罐,实则暗藏危险——它们装载的正是被列入危险化学品名录的“笑气”(一氧化二氮)。

经过警方数周的紧密追踪与布控,以李某某为首的“笑气”贩吸团伙终于浮出水面。在一次雷霆行动中,警方突袭现场,20名正沉迷于“笑气”迷雾中的嫌疑人被当场擒获,32支笑气罐与吸食工具散落一地,为这场非法狂欢画上了休止符。
让我们共同警惕这份来自“草莓熊瓶”的隐秘危机,守护自己与他人的身心健康,远离毒品的侵蚀。
笑气的诞生与历史
笑气,学名一氧化二氮(化学式 **N₂O**),1772年由英国科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里首次合成。1799年,化学家汉弗莱·戴维发现其具有麻醉和致幻作用,并尝试用于牙科手术,成为现代麻醉学的先驱。早期因其吸入后能引发短暂欣快感和不自觉发笑而得名“笑气”。笑气曾在医学上被用作麻醉剂,能够减轻疼痛和焦虑。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笑气也被滥用为娱乐性药物。
合法用途:
医疗领域:作为短效麻醉剂,用于牙科和小型手术。
食品工业:作为奶油发泡剂(如奶油气弹)。
笑气如何危害人体?
01
短期危害:
缺氧与窒息:吸入高浓度笑气会迅速置换血液中的氧气,导致头晕、胸闷、肢体失控,严重时可引发窒息死亡。
神经损伤:抑制维生素B12代谢,长期可导致脊髓和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手脚麻木、行走困难。
精神异常:引发幻觉、谵妄、攻击性行为,甚至精神错乱。

02
长期危害:
不可逆神经损伤:部分滥用者出现瘫痪、大小便失禁。
成瘾性:长期使用会形成心理依赖,追求欣快感而难以戒断。
笑气如何让人坠入深渊?
小杰,海外留学背景,篮球爱好者,校园里的白马王子,身姿矫健,带球、跳跃、投篮,每一个动作都充满力量与自信,是家人心中寄予厚望的未来之星。然而,“笑气”的魔爪却无情地伸向了他。起初,只是在派对上的几次尝试,他便被那瞬间的虚幻快乐深深套牢。从此,他的生活开始偏离轨道,篮球场上的英姿渐渐被遗忘。为了获取更多的“笑气”,他撒谎、偷窃,甚至放弃了即将到来的重要学业考试。父母和朋友的劝说如风过耳,无法将他拉回正途。随着成瘾程度的加深,他的身体和精神状况急剧恶化。双腿开始无力,最终无法行走,只能瘫在床上,大小便都需家人协助。曾经那个充满活力的篮球少年,如今成了一个孤僻、绝望的壳。有一次,他在恍惚中看到自己在篮球场上投球得分,女同学欢呼着向他涌来。但当他惊喜地伸出手时,却发现自己依旧躺在那张冰冷且杂乱的床上。那一刻,他心中涌起深深的绝望,知道自己已经彻底迷失在“笑气”的深渊中,曾经的梦想和希望,似乎都已遥不可及。

四、为何笑气被列为毒品?
01
法律定性:
在中国,笑气被列入《危险化学品名录》,非法贩卖、运输、储存可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拘留;若造成严重后果,可能触犯《刑法》。

02
毒品特性:
虽未被归类为传统毒品,但其成瘾性、致幻性及对神经系统的破坏性,与毒品危害高度相似。国际上,美国、英国等已将其纳入管制物质。
五、如何避免笑气成瘾?
01
提高认知、避免接触:
认清笑气的“双重身份”:合法用途与非法滥用的界限。远离可能接触到笑气的环境和人群,特别是在娱乐场所,警惕“无害”谣言,尤其年轻人聚会中常见的奶油气弹滥用。
02
法律与监管:
支持执法部门打击非法贩卖,发现线索立即举报(如拨打110)。
03
戒断支持:
成瘾者需及时就医,补充维生素B12、接受神经康复治疗及心理干预。
图 | 网络,侵删
团结 奉献 勤奋 创新
助力我中心争创全国文明单位
原标题:《600号科普 | 眉山“笑气”迷局:草莓熊瓶背后的隐秘与危机》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