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味未尽:写在李学明作品展闭幕之际
意味未尽
□王展
一
我坚信李学明先生是在画“心画”。
从泉城出发,选择一次有仪式感的走近,来到美术的最高殿堂,寻觅一份久违的感动与温暖。高铁以跨越山河的速度拉近时空的距离,一路的人和喧闹,心却是安静的,那些天真、烂漫的孩童似乎正向我招手。
从古老的徒骇河畔到这座展馆,李学明先生用了70年。这几乎是一个普通人一生的长度,对于画家,是漫长的耕耘与突围。
意无尽,情无尽,趣无尽,画无尽头。
看到这些作品之前,我听过许多解读,这些从事艺术创作、评论且居于中心的人,能以如此真诚的语言,惊奇的目光表达观点,说这个人,颇得认同。感觉是直观的,更是真诚的,是作品感动了他们,也是画者的坚守与跋涉感动了他们。似乎也唤回各自远去的故乡,心底的山河和对亲人的回忆。这个时代,还有人会这么画画。虔诚地守护着本朴,接续文心、挽留乡愁。
笔锋入古意,入心性,向大道,难哉。
“因为真诚,所以疼”。这是画展里“湖山放怀”中的一句话,站前这段话面前,我停了很久。真诚得让人疼,是多深的爱。更是念,是痛,是无奈,是苦涩。
一个徒骇河边的少年在奔跑,他穿行在古老的长街。望着皎洁的月亮,辽阔的天空,已忘掉了小伙伴们的游戏。他问那流向远方的河,何时能带自己出发。
在有些羞涩的年龄,他带上从祖父那里延续的文化心思和土地的馈赠开启了自己的人生。真庆幸,能在一个神圣的地方落脚,那里同样是殿堂,有中国的根与魂,有儒和道。这颗真诚的心,被融化了,便有了梦,有了漫长的长跑和攀登。
二
艺术语言的形成需要很多因素,首先是时间,又完全不能取决于时间。许多人熬过岁月,却被时间抛弃,因为他们丢弃了“我”。丢掉了本心。李学明始终用诚深深包裹着自己的内心和笔墨前行,和着故乡的光暖,装满行囊,让人为之倾目。
故乡的年,故乡的欢乐,故乡的童趣。
故乡的河流,大地和明月。
故乡的人,六畜和庄稼。
真诚如细小的流沙润着内心,让人无法释怀。
吾乡吾土,皆见回声。
三
他走向深处。孤灯卷册,浩瀚书林,问道访贤。以古为师,以文为宗,以山河为寄。在历史与文化的江山之中,放怀在草木与山林之间。登过峰峦而知高远,畅游大海而懂宽广,便有了格调和境界。
文韵洗拂的心是清朗的,笔意逐渐高古。回到七梅山馆从容地问天地,问草木,更问自己。笔虽纤细,化出柔软的心性,胸存丘壑,也波澜不惊。从真诚出发,以小“我”见大我,让纸留住时间的光影,小小墨晕映出内心。
墨韵铺展的西湖,空灵清秀的武夷,寻我之境,求我之意,生我之趣。不仅仅是我,更是诗意与文心,如张岱湖心亭的雪痕。留白,以物小见象大,“我”是小的,天地是大的,日月是大的。
画心思,画感觉,画真诚与真诚的一切。
四
时代越快,画家的心却要调得最低、最慢。学会一遍遍在心底淘洗,弹去浮尘,修枝剪叶,笔意舒缓,化繁为简。
四季更迭,人间物象。
那筐杏、桃、苹果,那垄韭菜、那捆葱,是父辈栽的,是兄弟姐妹种的,已然诱人。果子带着酸,还有些涩,那味却真,与记忆中的一模一样,不曾改变,含在口中能让人流出泪来。真该去一趟徒骇河,与风一起奔跑,一起觅那轮明月。
调子定在哪里,格与审美就立在了哪里。
人间年最大,永远美好的年节,是对祖辈们远行的怀念,对乡土文化、民间中国的深情回眸。美好从心里流淌到笔下,遮住了曾经的苦涩和遗憾,湿润了回忆。所有的情感都放在大地之上,藏在心路里,留在流光中。大喊一声,我即真诚,真诚即我。
我认为这是画家献给自己的一场“壮行酒”,尽享欢悦,笑对裁判。人生难有第二个70年,但纸上的人物、草木都会有,它们会有许许多多个70年。因为看了让人心疼。(王展,山东省散文学会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