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里的沧州:再现一船明月,河两岸成休闲游玩热土
“夜半不知行远近,一船明月过沧州。”清代诗人孙谔在京杭大运河乘船写下《夜过沧州》,描写了沧州的静美。
一条大运河,穿城而过,贯穿沧州南北,更连接古今,融入沧州人现在每一天的生活。它和千百年来积淀的历史、文化一起,浸润着这片土地,更映照着沧州的发展与未来。
5月12日,恰逢农历十五。天上一轮明月,水中一艘游船,游客在沧州大运河粼粼波光中,乘船穿越由诗经诗句组成的幕墙,再现“一船明月过沧州”的美景和意境。
5月12日,一轮明月过沧州。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而转了一个弯,朗吟阁和南川楼在夜空中熠熠生辉,锣鼓声声传来,舞狮和武术、鼓舞一一上演,迎来阵阵喝彩。
过去很多沧州人拉纤行船,或码头搬运,依赖大运河谋生;现在,大运河成了他们休闲、赏玩、漫步之所。运河文化,在沧州有了新的诠释。
从汉代的漕运重镇,到如今的“双世界遗产”之城,大运河里的沧州正成为一片旅游热土。
木板大鼓:四百年回响
5月12日晚,一轮明月照射下,游船从沧州大化码头乘船启程,顺流而下,穿越一座座造型不一的桥梁,芦苇、垂柳在周边闪过,如同穿越大运河的千年水脉,静谧而美丽。待行至南川码头,上岸后数十步,便来到灯火通明的南川楼前,仿佛昔日漕运枢纽的繁华。
广场上,彩狮腾跃翻飞,时而昂首摆尾,时而腾空争球,引得叫好声不断。舞狮表演后,数名武者登场,长拳如风、刀光似电,一招一式尽显燕赵豪情。
5月12日,沧州南川楼前,武者在表演沧州武术。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京杭大运河自南向北蜿蜒流经沧州城,海盐和漕运造就沧州数百年繁华。而漕运历史又催生了沧州尚武之风。
早在汉代,沧州作为渤海郡治所,便因古黄河道成为北方漕运节点;唐代永济渠贯通后,沧州成为 “江船可达,胡商云集” 的水陆枢纽,漕帮护粮、商队保镖的需求催生了尚武传统,八极拳、劈挂拳等拳种在码头、货场间应运而生;至明清时期,沧州 “水旱码头” 地位达至巅峰,南来北往的商船在此中转,“镖不喊沧” 的江湖规矩,正是对沧州武术威名的印证。
拾级登上南川楼,沧州木板大鼓的琴声和木板声、鼓声传来,铿锵有力,穿透夜色。
“大运河流淌上千年,流过了沧州我的家园。”非遗传承人牛雯静身着旗袍,手持木板轻轻叩击,在三弦的伴奏下,苍凉悠远的唱腔随之响起。
一张方桌、一把三弦、一副木板,便是木板大鼓的全部家当。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沧州木板大鼓已有四百余年历史,其声腔浑厚,曲调古朴,京韵大鼓、西河大鼓等北方鼓曲均由此演变而来。
牛雯静师从沧州木板大鼓省级非遗传承人王琴。王琴告诉澎湃新闻(wwww.thepaper.cn),自 14 岁起,她便跟随师傅走村串户,在说书场里耳濡目染,将这门靠口口相传的技艺深深刻进骨子里。
5月12日,沧州南川楼,非遗传承人王琴和14岁少年魏忠轩一起表演木板大鼓。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王琴介绍,沧州木板大鼓“无曲谱、靠口传”,师徒相授的代际接力,是这门艺术存续的关键。如今,木板大鼓的传承后继有人,一批又一批年轻传人相继涌现。他们不仅深入中小学,让更多孩子爱上这项传统技艺,更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守,给她伴奏的14岁少年魏忠轩便是其中之一。
“他从8岁就跟我学,现在三弦弹得比我还好。”对于这个小徒弟,王琴十分为之自豪。魏忠轩从8岁起便跟随她学习木板大鼓,每天至少练习两个小时。即使手指因练习而受伤,他也从未放弃。
王琴介绍,除了像魏忠轩这样的年轻传人外,木板大鼓的传承还得到了当地学校的有力支持。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和不少中小学纷纷开设木板大鼓相关课程,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就能感受到这项传统技艺的魅力。
“学生们对木板大鼓的兴趣日益浓厚,他们不仅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而报名学习,更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领悟到了木板大鼓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作为沧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牛雯静认为木板大鼓能成功推广,体现了年轻一代的文化自信。
从漕运咽喉到文化长河
从大化码头到南川码头 30 分钟航程,宛如一场光影叙事——两岸堤顶路缀满灯笼,清风楼、南川楼的轮廓被灯光勾勒得金碧辉煌。行至开阔处,月轮倒映水中,与岸边灯火交相辉映,“一船明月过沧州”的诗意跃然眼前。
5月12日晚,游船经过大运河沧州市区段。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对于这番景象,网络达人“小小小苔藓”在社交平台写道:“运河泛起层层涟漪,两岸古建林立,途经阑珊的清风楼、朗吟楼和南川楼,与诗意运河的古韵邂逅就此展开。”
大运河沧州段占运河全长的八分之一,曾是漕粮北运的咽喉。随着漕运鼎盛,沧州不仅手工业兴盛,连饮食文化也打上了运河烙印——羊肠汤、火锅鸡等沧州名吃,皆起源于码头工人的 “快手菜”。
随着南水北调的实施,来自黄河、长江的生态补水,令断航40多年的沧州大运河河道碧水丰盈,沿线建成南川楼、百狮园等12座旅游码头,2022年9月实现旅游通航。如今,河道经过修复改造,不仅重现当年“舳舻相继” 的繁荣景象,更将沿线文化遗产转化为可感知的体验场景。
据沧州市文旅局介绍,近年来,沧州积极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围绕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这一核心,在中心城区建设了“园博园”、“大化工业遗存提升改造”、“南川楼”、“朗吟楼”、“南川楼文化街区”、“沧州坊商业街”“大运河生态廊道”、“大运河新村”等项目,有效提升了城市品质,改善了运河两岸风貌。
5月12日,沧州南川老街,身着古装的旅游志愿者在推介沧州旅游。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夜色渐深,运河岸边的南川老街的灯火愈发璀璨。沿着主街前行,青石板路上光影斑驳,两侧的商铺里,运河主题的文创产品、沧州老字号美食、新潮业态琳琅满目。在老街的尽头,沧州独特的中医药康养文化市集更是人头攒动,义诊摊位前,不少游客驻足体验。
夜渐浓,南川楼的鼓声渐远,运河水声依旧潺潺。它们一同见证着大运河沧州段从漕运通道到文化长河的华丽蜕变,也照亮了沧州在文旅融合新赛道上奋勇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