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解锁工业游“硬核”魅力

关末

“高耸的造粒塔、层层叠叠的管道和设备,还有充满年代感的机车,仿佛瞬间回到了那个热火朝天、机器轰鸣的年代。”近日记者走访发现,京津冀多地正探索工业遗产焕新改造,各类工厂园区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

过去,但凡提到旅游,大家多会想到名胜古迹、江河湖海。但随着游客兴趣愈发细分,“硬核”的工业游人气渐旺。京津冀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区之一,这片土地上书写过波澜壮阔的现代工业史。如今,北京首钢园巨型冷却塔下,滑雪大跳台留下灿烂冬奥记忆;唐山开滦国家矿山公园里,“井下探秘游”研学团队络绎不绝;昔日的天津市第一机床总厂,摇身一变成了文艺气息满满的产业公园……工业区的涅槃重生,传承着历史文脉,更涵养着新的人文情怀。

以宏观眼光看,发展工业旅游已成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塑造区域全新形象的重要举措。但就目前来说,这一新兴旅游形态仍存在产品较单一、特色不鲜明等短板。比如,一些旧厂房虽然颜值很酷,但除了“出片”似乎“逛无可逛”;有的流水线旁开设参观窗口,但游客只能粗看一眼并无深度体验;特别是很多旅游资源还处于分散、孤立的状态,没有得以整合和联动开发。如何让“工业+旅游”实现“1+1>2”的效果,仍然需要更多打开方式。

所谓文旅融合,并非原封不动地对特色文化进行呈现,而是要在守住历史文脉、文化精粹之“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工业资源转化为文化风景,离不开深度的挖掘与专业的运营。相关方面要充分挖掘工厂园区背后的年代故事、历史底蕴、精神内核等,为游客提供更有温度、有特色的体验。眼下工业旅游的范畴早已不限于“遗址探秘”,从灵活舞动的机械臂,到随处可见的物流机器人,一些现代工业园同样备受游客青睐。发挥跨界融合思维,在保护中利用、在运营中发展,才能让“工业旅游+”更好融入生活。

近年来,京津冀深入推进文旅产业协同发展,合力打造世界级工业科技旅游产业集群。继续系统谋划、培育精品,一定能不断拓展文旅休闲消费新场景,更好向公众展现工业之美、发展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