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护视角下我国算法推荐技术的主要问题及完善建议
转自:法治日报
□郭旨龙(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度发展,个性化算法推荐已经深入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了人们在互联网世界中获取信息的方式。作为数字原住民,算法推荐的个性化信息匹配为未成年人高效娱乐、学习与社交提供了便利。但与此同时,由于未成年人身心尚未发育成熟的特殊性,加上算法推荐机制本身的技术局限、平台企业的价值观错位与法律责任的落实不力等多层次原因,未成年人在强算法推荐的网络环境中正面临过度娱乐化推送和不良信息推送等问题的冲击。算法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石之一,其治理效能已经成为衡量数字时代国家治理能力的关键维度。特别是《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通过设置未成年人保护专条凸显了重点关注青少年群体网络权益的价值立场后,如何增强平台涉及未成年人算法推荐的合法性和合规性,成为法律界和社会热议的焦点。
算法推荐的技术机制与问题
算法推荐是指利用生成合成类、个性化推送类、排序精选类、检索过滤类、调度决策类等算法向用户提供信息的技术机制。尽管技术开发者、企业或行业组织所发布的技术白皮书中常将算法推荐表述为“价值中立”的技术工具,但其在实际运作中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已超越单纯的技术应用范畴,诱发网络沉迷、制造信息茧房和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等多个痛点日益凸显。第一,算法推荐易诱发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算法推荐通过即时反馈机制和成瘾性设计使未成年人陷入“观看—反馈—持续观看”的无意识行为循环当中。部分平台甚至强制用户选择兴趣标签以延长使用时长,使未成年人在持续“刷屏”中形成高频次、高黏性的使用习惯。网络沉迷不仅会挤占未成年人的学习、社交与运动时间,还可能引发视力下降、注意力分散、睡眠障碍等生理问题。第二,算法推荐易导致未成年人受困于信息茧房。研发及使用算法推荐系统的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出发点在于追求用户的高留存率和高使用时长,往往倾向于不断优化推送策略,通过“点击越多—推送越类似”的闭环来强化既有兴趣标签。一方面使得信息推送的高度同质化,另一方面将点击量作为评判推送价值的唯一标准会使得益于青少年成长的有价值内容占比不断衰减。被困于推荐算法所制造的“围城”中的未成年用户很难突破被技术性设定的兴趣边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被削弱,最终成为“单向度的人”。第三,算法推荐易导致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受到侵害。网络世界的信息良莠不齐,低俗信息、虚假合成信息、煽动性信息等有害信息可能通过算法推荐机制呈现在青少年的智能终端。一方面,部分平台为提高用户黏性,对具有感官刺激性但又语义模糊、图像隐晦,能够逃避监管的有害内容实施流量倾斜,使这些有害内容呈现在未成年人面前。另一方面,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生成的深度伪造视频、虚假科普内容、虚假新闻等内容在相关标识及传播规则尚未得到充分落实的情况下,借助算法被大肆推送,极易扰乱未成年人对真实世界的感知。此外,平台为攫取流量或来自第三方的经济利益,通过炒作和推送热点来放大煽动性信息的情况也可能加剧未成年人的焦虑抑郁情绪或引发模仿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