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徐家楼街道:打好“强村 人才”组合拳,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泰山区徐家楼街道牢牢把握“人才兴则产业兴,人才强则产业强”的发展理念,积极探索“党建 强村公司 人才”发展模式,通过多村合作优化整合资金、资源和人力等要素,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将人才势能转化为基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动能,推动村强民富同频共振。截至目前,街道建有强村公司9家,实施项目7个,人才引进10人,带动用工20人次,村级集体经济创收80余万元。

精心布局,构筑人才集聚“强磁场”。徐家楼街道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多次召开强村公司研讨会,建立人才工作定期研判、集中探讨、清单管理、协调配合等工作机制,形成党工委统一领导,组织牵头抓总、统筹协调,各村社区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目前,街道下设招才服务站17个。

以“情”为纽带,唤醒年轻人“乡愁”。街道采取多种措施动员乡土人才“回家”。在春节等节假日期间,纷纷开展乡土人才联络工作,通过寄“一封家书”,邀请在外乡贤回乡考察,邀请优秀乡土人才列席年终述职评议会,举办在外优秀人才联谊恳谈会、座谈会等方式,向乡土人才宣传推介乡村振兴和家乡的新变化,激发其回乡任职的意愿。

健全保障体系,建设人才信息库。分类建立种植大户、致富能人、专业基础人才、返乡大学生等人才信息库4个,全方位把乡土人才统计在内,逐步引入职业经理人,吸纳返乡党员、经济能人和职业经理人“揭榜”运营,让强村公司有人可用。鼓励利用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实施项目,优先安排强村公司项目用地需求,让强村公司有地可建,夯实发展基础。

多措并举,育强乡土人才。结合各村社区产业发展、项目建设需要,精准匹配各类人才。采取“线上+线下”同步学习方式,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今年来,开展各类理论宣传4次,惠及群众50余人次。建立“强村富民公司 招才服务站 青年人才培育”合作模式,引导青年人才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助力街道经济发展。结合村党组织书记“擂台比武”活动,利用强村富民公司产业基地资源,开展农业技术评比活动,促使群众在发展中比,在比中提升技能,成为产业发展“行家里手”和“排头兵”。

三个聚焦,激活人才工作新动能。一是聚焦政策宣传。利用街道宣传平台将有关人事人才、创业就业等方面进行定期推送,帮助强村富民公司发布招聘技能人才信息。二是聚焦现场指导。成立街道产业技术顾问团队,深入田间地头、产业一线开展种养殖技术培训指导,提高群众产业管护水平,今年以来,共举办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基础农技人员培训班等10人次;各类技术人才深入村屯、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服务10人次。三是聚焦为民办实事。坚持人才“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的理念,做到“好钢要用到刀刃上”。积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