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退休”惹争议?“工龄退休”、“弹性退休”你同意哪个?
来源:不执着财经
延迟退休马上就要到来了。2025年1月份,人社部在工作会议上透露:将稳妥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这一消息立刻引发全民热议。根据初步方案:延迟退休将采取"小步慢走"策略,每年递增几个月,预计需要10-15年的过渡期。此外,女性每年退休年龄的上调幅度将大于男性,最终目标是实现男女退休年龄统一。
第三,延迟退休不仅可以减少养老金支出压力,还能增加劳动力的供给,提高社会生产力。国家发改委曾发布报告指出:若实施延迟退休,预计到2035年可增加劳动力约6300万人,相当于现有劳动人口的8%。
此外,延迟退休每推迟一年,可减少养老金支出约4000亿元,增加养老保险费收入约6000亿元。显然,延迟退休既可以增加养老保险费收入、减轻支出压力,还能增加劳动力的供给,延长我国的人口红利周期。
不过,延迟退休也引发了不小的争议。腾讯研究院2025年初对10万人的调查显示,反对延迟退休的占62.3%,支持的仅占15.7%,其余人持中立态度。通常基层职工反对延迟退休,因为大家都想着早点退休。而脑力劳动者,特别是领导干部则支持延迟退休。因为,他们平时工作强度不大,想再多干几年,享受较好的工资待遇。
现在问题来了,“工龄退休”和“弹性退休”究竟是哪一个更有操作性呢?实际上,按“工龄退休”的制度,并不具备可操作性:首先,“工龄退休”制度只适合于国企、机关事业单位等,这里面的职工的工龄比较容易统计。而如果是民企职工或灵活就业人员,他们的工龄很难统计,也难达到规定的工龄要求。
再者,如果按“工龄退休”,一个男性职工22岁参加工作,只要工龄达到30年,就可以申请退休。那这位职工在52岁就能退休了,这也与我国的延迟退休政策相违悖。
最后,按“工龄退休”对于较晚参加工作的人是一种不公。像医生、科研人员、大学教授等,他们读书时间较长,通常要在30多岁参加工作,如果按“工龄退休”则是对这类群体是很不利。
既然,按“工龄退休”实际操作难度较大,那么“弹性退休”制度,是否更适合呢?其实,“弹性退休”制度是与“延迟退休”制度同时执行的。在“延迟退休”执行的同时,每个年龄段的人,都有一个延迟后的法定退休年龄,老职工再根据个人的意愿,选择是提前退休,还是延迟退休。
事实上,“弹性退休”既满足了老职工自由选择何时退休的愿望。这样基层职工可以选择提前退休,而脑力劳动者可以选择延迟几年退休,只不过早退休的人养老金较低,晚退休的人养老金会更高一些。同时,老职工自由选择退休之后,就可以把更多的工作岗位让给年轻人,这样可以缓解国内就业市场的压力,真可谓是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