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火的五一入境游,吃胖了多少老外?

一
" 他这趟北京回来,胖了整整 12 斤。"
五一后,电话那头,家在澳洲悉尼的梁太太语气崩溃:" 熙少,你知道 200 斤是个什么概念吗?这是他 USYD(悉尼大学)毕业之后的历史新高体重!"
梁太太说的是她老公,一个在悉尼做地产的福建华侨,平时吃得算克制,可自从今年复活节假期尾巴飞到中国(准确地说是五一前一周),连着在北京、苏州、成都打卡了十几家餐厅后,一切都变了。
" 北京第一顿大董烤鸭,第二顿铜锅涮肉,晚上还夜宵撸串,我拦都拦不住,每个菜份量还巨大,你们北京餐厅现在是把游客往死里喂吗?"
让她这一形容,给我笑抽了,我说:" 梁 Sir 是不是平时在悉尼没吃啥好的啊?"
梁太太叹了口气,她说就海外来讲,其实悉尼中餐已经算丰富了,但是确实不如中国美食香,这次借着免签政策过来,就连她自己也觉得不多吃几顿可惜了。
说来有趣,梁太太一家不是个例,这个假期,我朋友圈里的上海入境游地接,深圳星级酒店负责人,甚至北京故宫导游都在刷同一个词—— " 入境大年 "。
啥意思?
简单说,从今年 3 月下旬起,入境游的势头就开始猛涨,碰上今年复活节和五一假期时间高度重合,不少东南亚、澳洲华人探亲,欧美回流游客也会选择这个档口 " 返乡 + 旅游 " 一并搞定。
仅携程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入境游订单同比激增 130%。
另据去哪儿报告显示,北上广深杭稳居入境游前五,更多外国游客甚至开始探索小城,苏州、湖州、佛山等城市均进入五一入境游前 20 热门城市。
而中国的美食、旅游、文化 IP 已经在海外潜移默化地种草多年,这一回终于集体流量兑现了。
关于此行 " 中国长肉之旅 ",梁太太还原得一清二楚,称他老公这趟来中国,本来想 " 文化深度游 ",结果变成 " 热辣暴饮暴食团 "。
不光在北京,成都吃完小龙坎去宽窄巷子消食,苏州园林里边走边吃桃花酥,最后离境那天还托人打包 10 斤腊味带回澳洲,万幸最后被澳洲海关扣下。
这通神操作下来,连我都得感叹一句:" 他吃的这是地道中华烟火气啊 ……"
犹记得去年此时,热搜话题还是旅界制造的 " 五一日本 LV 成了中国游客土特产 ",一年后,日本旅游依然火爆,但风向悄悄拐了个弯,中国也成了 " 老外心中的远方 "。
而美食又是最容易被记住的 " 旅游记忆 ",梁 Sir 这一胖,看似是家庭危机,实则是中国今年这波入境游热潮的缩影。
二
梁太太的老公不是唯一 " 被中国美食绑架 " 的入境客。
五一前,北京一家火锅店门口还排着队,我一位做地陪导游的朋友刚送走一批马来西亚来的精品华人小团后,和我连连感慨," 整团 14 人,竟然有 10 人是奔着吃来的。"
" 刚落地第一站不是酒店,是四季民福烤鸭店;第二天晚上还非要去簋街看烤串直播。" 她边说边感慨," 现在入境客不再是那种走马观花的了,个个都带着小红书的攻略清单,吃完还要直播、要评价。"
没错,小红书已经成了大马华人的中国美食旅游攻略指南。
五一期间,入境游订单同比暴涨 130% 也不是个虚头巴脑的 " 概念热 ",是实打实的外国游客,从东南亚、日韩、中亚、欧美各地,重新把目光投向了中国。
我的导游朋友说,她负责地接的那批马来华人团里,有位大叔在圆明园拍照时突然感慨:" 小时候读书看的是课本,这次回来是来把‘老祖宗的文化根’摸一摸。"
说完,华人大叔立马打开手机拍了一段视频," 我要发给我孙子看,这是我们的根。"
除了文化情怀," 买买买 " 和 " 拍短视频 " 成了外国游客的新刚需。
携程报告提到," 中国购 " 成了五一期间入境打卡关键词,很多外国游客逛菜市场、逛国潮品牌门店,连在便利店买茉莉花茶都要拍一段 vlog。
今年 3 月,我在上海南外滩一家便利店外碰到一对讲英语的情侣,女生手里拎着半袋零食,男生正对着橱窗录像:" 她说她在 TikTok 看到这个味道的薯片很‘中国’,我们特地来找的。"
中国不再只是 " 远方异国 ",而是成了他们眼中一个可以走进、可以体验的真实世界," 吃 " 只是一个小小的切面。
这是一种微妙的转变,和中国年轻人一样,外国游客不再追求标配景点,而是主动探索中国的 " 日常生活 " 与 " 在地感 "。
餐馆的柴火、古镇的砖墙、街角的小吃摊、地铁站的路牌,全成了老外镜头里的 " 中国标签 ",而这些平凡、真实的碎片,正是他们愿意一趟一趟来中国旅游的原因。
也难怪我那个 200 斤的朋友下飞机时还意犹未尽:" 我在悉尼可以吃中餐,但吃不到这种地道的烟火味啊。"
梁太太则颇为忧伤地表示," 现在中国对澳洲游客 30 天免签,指不定哪天他自己又悄悄回来了!"
三
梁 Sir 的 200 斤只是个开始,这届老外,在中国真的 " 吃疯了 "。
北京烤鸭、重庆火锅、新疆烤串、老苏州糕点、广州腊味、农家柴火鸡 …… 你能想到的菜,他们吃个遍。
你以为老外们会浅尝辄止?不好意思,他们连菜单都拍照带回国,准备 " 回家复刻 "。
入境游的风吹起," 老外吃胖 " 这件事正在悄悄变成中国入境游的一条新产业线。
这就有意思了,过去我们费力宣传 " 文化深度游 "、" 景点打卡 ",现在的外国游客更直接,人家先用嘴感受中国,只要一顿饭吃得好,点评五星起步,朋友圈更新一整天。
成都一位民宿老板告诉我:" 外国客人比国内客人还爱点本地特色,三天两夜不带重样,一顿能吃五个菜,走之前还要学做锅盔。" 他后来把菜单翻译成英文,结果客单价比节前高了不少。
他和我说得特直白:" 这批老外客人吃得狠,但更有礼貌,也更好伺候。"
而这些被 " 美食征服 " 的老外还在悄悄喂热一整条入境游供应链,我和一些国内旅游餐饮业者的交流中发现:
有一线城市餐馆老板向旅界披露今年只要上外语菜单、增加英文扫码点单,老外的平均消费比国人能高出 20%;
东北某热门景区民宿主为老外开发 " 锅包肉 DIY" 或 " 酱油手工体验课 ",顺带能把住宿价格从 300 元涨到 500 元;
还有一家广西南宁夜市摊主说,今年五一 " 老外客单量暴涨 ",而且不讲价、不嫌贵、爱拍照。
对此,我看社交媒体上不乏外国游客开玩笑:" 下次来中国,不带行李箱,带胃来。"
其实这正是今年中国入境游最实在的复苏密码:老外吃得爽,愿意掏钱,回去还帮你种草。
于是,谁嗅到风向,谁就先吃到肉:
第一波吃到红利的,是城市里的个体老板们:胡同、夜市、餐饮小店,他们接得住 " 老外自来客 " 是因为天生具备 " 不讲中文也能成交 " 的牛 X 社交基因。
第二波跟上的,是懂 " 文化感设计 " 的民宿主与地接导览,他们把一顿饭做成 " 炸酱面 workshop",把一次骑行讲成 " 老北京城墙故事 "。
第三波刚起步的,是一些城市的文旅部门,比如上海上线多语种讲解 + 非遗体验通票,杭州做了英语 CityWalk 小程序,起步晚,但方向对了。
但更多地方呢?坦白说,还在梦游,他们还在用 " 接待国内游客 " 的方式对待 " 完全不同想法的外国游客 "。
比如,很多地方文旅局官网英文介绍页都没有,外国游客找餐厅、景点只能靠翻译软件。
再比如,景点里的语音讲解机支持日语、韩语,却没有法语、德语、西班牙语。
还有一些知名城市的景区售票系统不支持外卡、不支持 Google 账号注册,外国游客连买票都成问题,更别提很多景点英文客服至今还只是 " 口头利好 ",落地难。
所以,这波 130% 入境游客增长背后,不只是中国旅游、餐饮业者的机会,也是一面镜子,映射出了一些国内入境旅游产业有待完善的短板。
要知道真正吸引老外的,不是哪座 5A 景区,而是一口满嘴流油的糖油粑粑和一顿路边摊的人情味,更不是什么大兴大建的假古镇,而是地铁、街角、中国人日常拼出来的 " 在地生活感 "。
他们吃胖的也不止是体重,是中国文旅行业久违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