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黄浦与中国香港“双城 talk”沙龙品牌首场开讲:双城基层善治的故事
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是上海夜生活浓度最高的地方,夜生活的活跃,带来街区的活力,也带来噪音扰民等治理难题;中国香港的观塘区牛头角下邨是标志性公共屋村,在重建与治理中面临着文化保护、原居民风俗保留等治理难题。
上海与中国香港,有着共融共生的双城情谊,同为国际化大都市,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璀璨明珠,在社区治理中遇到相似的问题。黄浦区,地处上海中心城区核心区,与中国香港一直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交流往来。最近,一场交流活动在上海黄浦与中国香港之间展开。
去年6月,黄浦海联会组团赴中国香港开展“区区对接”工作,积极推动黄浦区打浦桥街道、五里桥街道与中国香港大埔区、观塘区结对共建。最近,这一机制延伸触角、深化内涵,双方推出了黄浦-香港“双城 talk”沙龙品牌首场活动——基层善治沙龙。来自上海黄浦与中国香港的城市治理者们介绍了双城的治理经验。
“黄浦区是上海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区,每平方公里有2.2万常住人口,有的区域还有着大量工作人口,人口密度更高。黄浦在社区治理中面临的突出的问题之一是:活力和秩序如何实现平衡。”黄浦区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刘易介绍了一个案例。
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是一个小资范儿、文艺范儿十足的区域,只有1.97平方公里却集聚了大大小小120多家酒吧。酒吧密度如此高,最大的问题就是噪音扰民。黄浦通过专项行动,联合了很多部门进行治理:区商务委建立了酒吧布局指引,市场监管、城管执法部门引导酒吧经营者有序经营,街道引导酒吧成立了行业自律联盟,如今这一区域酒吧活力延续,发展有序。黄浦还通过“零距离家园工程”建设,将好的治理做法、经验固化为制度,进一步运行、复制下。
黄浦香港联谊会副会长、香港观塘区议会议员张姚彬介绍了中国香港一个老城区保留保护的案例。
观塘区牛头角下邨是中国香港的一处标志性公共屋村。2010年,当地政府以记忆活化的核心策略对这里进行了重建。一方面,通过将历史展馆展览嵌入社区,保留旧式建筑符号等方式,实现文化留存,强化居民对新社区的归属感。另一方面,在空间规划上以人为本,利用牛头角下邨一些高低错落的平台,连接商场、公园、住宅部分,打造居民日常活动的社交区域。“重建时,邀请居民参与空间设计,最终有20%的居民提案融入公共空间的规划中。”在居民回搬后,当地治理者遇到了一些治理难题:如,居民因生活空间有限,需要在室外公共区域晾晒被子,但最初出于界面有序考虑,在室外公共区域晾晒行为并不被准许。“我们从柔性治理创新角度出发,向当地政府建议:设置一些公共晾晒专区。最终效果很好,解决了居民的实际需求,也保持了环境的统一性。”
近年,在上海市海联会的精心指导下,黄浦海联会始终秉持“沪港同心、共治共享”的理念,以持续深化沪港两地社团组织建设为根基,聚焦基层治理、教育医疗、科技创新、文化艺术、商贸服务等领域,全方位推进“区区对接”工作走深走实。
本次活动由黄浦区委统战部、区委社会工作部指导,黄浦海外联谊会、沪港社团总会主办,黄浦香港联谊会承办。本次活动只是开端,后续“沪港双城TALK”还将围绕公益组织运营、城市更新、产业发展等话题持续展开。
《上海黄浦与中国香港“双城 talk”沙龙品牌首场开讲:双城基层善治的故事》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唐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