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 iPhone 黄牛“暴利”时代结束了吗?
数码 I 渝码科技
9月20日,随着 iPhone 17 系列于昨日正式在中国发售,一个曾经隐秘而庞大的群体-iPhone 黄牛,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从“加价抢购”到“拒收破发”,黄牛们的生存空间正在被迅速压缩;iPhone 系列的首发表现,或许标志着 iPhone 黄牛“暴利”时代的终结。
▶黄牛“风光不再”:Pro机型遭拒收,溢价空间大幅缩水
据多家媒体实地探访,今年 iPhone 17 系列首发当天,尽管北京、上海等地苹果直营店外依然排起长龙,但黄牛市场的热度却明显降温。
多位黄牛表示,iPhone 17 Pro 几乎无人问津,仅 Pro Max 的 256GB 版本有微弱溢价,幅度仅在 200 至 600 元之间。
更罕见的是,部分黄牛明确表示拒收 iPhone 17 Pro 机型,理由是“货太多、卖不动”。
这与往年 iPhone 首发时黄牛加价上千元,甚至“一抢而空”的盛况形成鲜明对比。
▶电商平台“破价”围剿:iPhone 17首发即破发
黄牛“无利可图”的背后,是电商平台的强势介入。
今年,拼多多、京东、天猫等平台在 iPhone 17 系列首发期间纷纷推出大额补贴和优惠活动,部分机型价格甚至低于官方定价 900 元。
以拼多多为例,其百亿补贴专区将 iPhone 17 256GB 版本价格压至 5099 元,而苹果官网售价为 5999 元。
此外,平台还要求用户当面签收并激活手机,以防止黄牛倒卖;此举进一步压缩了黄牛的套利空间。
▶消费者回归理想:不再为“首发”买单
除了电商平台的冲击,消费者心态的转变也是黄牛“失宠”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iPhone 新品发布节奏趋于稳定,“加量不加价”甚至“降价促销”成为常态,首发抢购的稀缺性逐渐消失。
此外,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等待电商大促(如双11、618)或国补政策落地后再入手,“首发即高价”的逻辑被打破。
正如一位网友所言:“多等一个月,剩下一千块,何乐而不为?”
▶回顾往昔:黄牛曾是 iPhone 首发“标配”
回顾 iPhone 4、iPhone 6、iPhone X 等历代产品的首发盛况,黄牛曾是“苹果热”的象征。
在供需严重失衡的年代,黄牛通过排队、囤积、加价等手段,一度将部分机型价格炒至官方定价的两倍以上。
但近年来,随着苹果供应链能力提升、电商平台崛起、消费者趋于理性,黄牛的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
iPhone 16 系列首发时,黄牛溢价已明显收窄;而 iPhone 17 系列的首发,则几乎宣告了黄牛模式的“终结”。
总而言之,iPhone 黄牛“暴利”时代的终结,并非偶然,而是市场机制、消费心理与商业模式共同演进的结果。
当电商平台以补贴和效率取代黄牛的“人肉套利”,当消费者不再盲目追求“首发光环”,黄牛自然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未来的 iPhone 首发,或许仍将热闹,但黄牛的身影,恐怕将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