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汽车被申请破产审查,为新势力敲响三重警钟
作为中国造车新势力中曾以 " 黑马 " 姿态短暂登顶的哪吒汽车,其关联公司合众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于 2025 年 5 月 13 日正式被债权人申请破产审查。

这家注册资本 28.37 亿元、拥有 50 家股东的新能源车企,此时名下已积压 249 条自身风险信息、2398 条周边风险信息,被执行总金额超 1.6 亿元 。自 2024 年起,哪吒汽车的经营危机已呈系统性爆发态势:销量从 2022 年的 15.2 万辆断崖式跌至 2024 年的 6.45 万辆,2025 年一季度更是仅交付 487 辆 。
这场危机的传导路径清晰可见:拖欠供应商 60 亿元货款导致零部件断供,经销商因无法交付车辆集体维权;员工工资及补偿金拖欠引发人才流失,研发团队解散传闻频出;甚至因欠缴 215 万元税款被税务机关公告,官网及 APP 因流量欠费停摆 。当法院执行系统显示公司账户仅余 454 元时,哪吒汽车的资金链已彻底瓦解。
哪吒汽车的溃败本质上是战略定位与市场残酷竞争的结果。早期凭借哪吒 U、V 系列主攻网约车及低端市场,虽在 2022 年以 15 万辆销量登顶新势力榜首,但过度依赖 B 端市场的商业模式埋下隐患。随着政府补贴退坡、出行平台自建车队,其 2024 年交付量同比下滑 40%,高端产品哪吒 S、GT 又因品牌力不足难以打开市场 。更致命的是,在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期,公司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智能化赛道彻底失守 。
行业层面的冲击同样不可忽视。2024 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价格战将单车毛利率压至 20% 生死线,而哪吒汽车这类依赖资本输血的二线品牌既无规模优势,又缺少核心技术壁垒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对造车新势力的态度从狂热转向审慎,累计融资 228 亿元的哪吒汽车,在 E 轮 30 亿元融资迟迟未到位后,彻底失去翻盘机会 。
而在这一灰暗时刻,市场却流传出 " 丰田汽车收购哪吒汽车 " 的传闻,但该传言未获官方证实。虽然哪吒汽车在东南亚市场的基础资产仍具潜在价值——其泰国工厂年产能达 2 万台,2024 年海外销量近 3 万辆 ,这对谋求新能源转型的跨国车企或有一定吸引力。但哪吒汽车母公司股权已遭多轮冻结,即便存在收购可能,也需先解决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更何况,丰田集团当前战略重心在于内部整合,其持有哪吒汽车核心技术的可能性较低,更现实的路径或是分拆并购其海外资产。
哪吒汽车的案例为新势力敲响三重警钟。首先是造血能力的匮乏。其巨额的财务表现,暴露出单纯依赖资本扩张的脆弱性 。其次是供应链管理的失控,134 家供应商债转股协议未能挽救信任危机,反映出过度压榨供应链的不可持续性 。最后是战略定力的缺失,从低价路线转向高端市场的摇摆,导致品牌认知混乱,错失转型窗口期。
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已进入 " 七雄争霸 " 的深度整合期。乘联会数据显示,2024 年 TOP10 车企市占率突破 85%,而威马、高合等十余家新势力相继退出市场 。这场淘汰赛的终极考验在于企业能否构建产品力、现金流、技术储备的 " 铁三角 ",生存法则正从 " 烧钱换规模 " 转向 " 效率定生死 " 。
尽管合众新能源尚未进入破产清算程序,但其重组的可能性正在缩小。法院信息显示,公司已处于停产状态,而潜在战略投资者对估值的分歧难以弥合 。即便存活,重建经销商体系与消费者信心仍需漫长周期。更为现实的选择或许是资产分割——桐乡、宜春的生产基地或成为传统车企产能扩张的并购标的,三电技术专利可能被竞拍 。
哪吒汽车的陨落,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草莽生长走向成熟理性的转折点。当补贴退潮、资本退烧,唯有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构建健康现金流、精准定位市场的企业,才能在 " 血海 " 中游向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