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8万名田长“聚合力”!“卓粤·自然 保耕地守红线”送训下乡活动进行中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驻穗记者 姚嘉莉 通讯员 李嘉仪 冯建奎
春潮涌动,万物萌发,3月27-28日,今年首场以“田长制 普法 科技”为主题的送训下乡活动来到了著名侨乡江门开平市,又一次吹响了“耕地保护、人人有责、人人可为”的时代号角。
耕地保护“接地气”,走近基层“凝共识”
这里是开平市城市南广场,省自然资源厅作为2025年广东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联合主办单位,与省司法厅、省林业局等省直单位和社会团体合力开展“卓粤·自然 保耕地守红线”送训下乡和普法宣传活动。身披绿马甲的耕地保护宣传队伍,热情向开平市各界群众介绍起田长制政策“指挥棒”、耕林空间统筹“作战图”、科技智慧耕保“新引擎”和耕地认保帮扶“新玩法”。四个展位宣传队员各显神通、各出奇招,吸引基层群众驻足围观、热火朝天。
“良田好土要优先保粮食,果树苗木尽量上山上坡!”宣传队员正向群众科普到。在“耕地林地双保护 空间布局双优化”为主题的展位上,省自然资源厅和省林业局联手出招,以统筹耕林空间协同发展模式为主题,宣传“宜耕则耕、宜林则林”的布局要求,普及“耕地下山良田连片、林地上山生态优美”的必要性,深化“保良田、护青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在“全民齐心筑耕基 社会共建好丰景”为主题的展位上,宣传队员派发耕地保护应知应会、田长制、耕地认保等知识手册,进行耕地保护、耕地恢复、农业碳汇等知识有奖问答,积极推广耕地数量、质量、生态提升与低碳农业发展对耕地保护的重要性。村民王大姐背着孙女挤到展台前,接过工作人员递来的手册,在村民的笑声中,政策的种子已悄然播撒。
精心设计的科普手册、整齐摆放的巡田无人机、天然优质的耕地认保帮扶农产品交织陈列,人气格外火爆。 “现在动动手指、点点手机,我家的地是不是永久基本农田,我自己就能看!”村民李女士就点赞了耕地保护公众小程序。科普介绍无人机、视频探头、移动终端等“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动态监测效果,现场直播无人机巡田高清影像,充分展现耕地保护的“科技范”。来自开平中原纪念中心高一五班的小宋同学赞叹道:“原来耕地保护还能这么酷!”
省耕地保护协会的“认保农田”活动吸引了不少市民。协会负责人林女士举起一盒包装精美的生态大米:“这是我们首个‘认保 帮扶’项目的成果,认保一亩田,既能吃到放心粮,又能帮助农民增收。”企业代表张先生当场签下十亩地的认保协议:“这个模式好,既履行了社会责任,又让员工吃上健康粮。”
群众参与热情高涨,村民陈先生感慨道,“终于弄明白了耕地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应该干什么,真正成为了耕地保护的主人翁。”借着全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展示活动的东风,省自然资源厅汇聚起省直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合力,将“卓粤·自然”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进行曲奏得更加响亮。在“三下乡”的活动现场,四个展位累计发放科普手册5000余份,接待咨询超千余人次。
2025年广东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
送训下乡“不停步”,创新保护“向前进”
“卓粤·自然 保耕地守红线”送训下乡活动以来,向社会公众大力宣传解读耕地保护政策,充分展示耕地保护科技成果,进一步扩大了耕地保护的社会影响,强化了基层田长和广大群众的耕地保护意识,积极营造了“保护耕地,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有效推动田长制在基层落地“生根”。
接下来,省自然资源厅将加快耕地保护守正创新的步伐,持续推进部门联动同向发力、上下贯通同频共振的耕地大保护,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耕地恢复、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深入开展“多田套合”“林耕置换”“农业碳汇”等政策研究,助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走深走实,书写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圆满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