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体验的“冰山”: 从存在战略到峰终定律的深度设计
用户体验不是“界面好看”,而是“认知机制”的深度设计。本文系统梳理从存在战略到峰终定律的体验构建路径,帮助产品人理解如何在“看不见的地方”打造“被感知的价值”,实现从功能交付到情绪沉淀的跃迁。
引子:“不好用”——当用户抱怨时,他到底在抱怨什么?
“这个产品,不好用。”
这是作为产品经理,我们能听到的最常见、最模糊,也最令人沮丧的用户反馈。它像一团混沌的迷雾,包裹着用户的失望,却不提供任何清晰的线索。
“不好用”,到底是什么意思?
是他不喜欢我们新换的品牌色(感知层)?
是他觉得我们的信息架构混乱,找不到想要的功能(框架层)?
是他搜索的内容,我们根本就没有(资源层)?
是他想要的服务,恰好是我们明确“不做”的(范围层)?
还是,他从根本上,就不认同我们这个产品存在的价值(战略层)?
大多数时候,我们就像一群“消防员”,听到“不好用”的警报,就立刻冲到最表层的“感知层”和“框架层”去“救火”——改UI、优化交互、调整文案。我们忙得不亦乐乎,却可能完全忽略了,那场真正引发火灾的“深层地震”。
梁宁老师在她的课程中,提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观点:用户体验,不是一个单一的平面,而是一个拥有五个层次的“深海冰山”。我们日常所纠结的那些“界面”、“交互”,只是浮在水面上的、那微不足道的10%。而决定一个产品体验好坏的、真正决定其根基的,是那隐藏在水面之下的、巨大的90%——它的战略、范围与资源。
这篇文章,就是一次对“用户体验”这座冰山的完整勘探。我们将彻底告别“像素眼”的局限,学习如何构建一个从“存在战略”到“表层感知”的、完整的、五层用户体验分析框架。这个框架,将成为我们诊断产品问题、进行深度竞品分析、以及做出关键战略抉ăpadă的“X光机”。
此外,我们还将深入探讨“用户体验地图”与“服务蓝图”这两大核心工具,并揭示体验设计中最反直觉、也最高级的两个秘密——“峰终定律”和“与其更好,不如不同”。
这是一次从“设计师”的视角,向“战略家”的视角跃迁的旅程。它将告诉你,一个真正伟大的用户体验,从来不是从“画一个漂亮的界面”开始的,而是从回答那个最根本的、关乎“存在”的哲学问题开始的。
第一章:用户体验的“冰山模型”——诊断问题的五层深度框架
这个五层框架,源于杰西·詹姆斯·加勒特(JesseJamesGarrett)的经典著作《用户体验要素》,但梁宁老师用更东方的、更具战略穿透力的语言,对其进行了重构和升华。它像一部CT扫描仪,能让我们从五个不同的深度,去剖析任何一个产品。
1.1冰山之基:战略存在层(TheStrategyPlane)——我们为什么存在?
这是冰山最底层、最巨大、也最决定性的部分。它回答的是两个关乎“存在”的终极问题:
我们要通过这个产品得到什么?(企业目标)
我们的用户要通过这个产品得到什么,他们为什么会依赖我们?(用户需求)
这个层面,是关于“Why”的定义。一个在战略存在层模糊不清的产品,就像一艘没有目的地的船,即便它的甲板再华丽,船员再努力,也注定将在大海中迷航。
“你能存在,不是因为你厉害,而是别人需要你,别人能持续依赖你。”
梁宁用了一个极其深刻的案例来阐释“存在战略”——中国的红色政权。毛泽东在革命早期,思考的不是“我们的旗帜应该是什么颜色”(感知层),也不是“我们的组织架构应该如何设置”(框架层),而是最根本的问题:“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他的答案是:因为中国有广大的、被压迫的农民,他们需要土地,需要生存。这个“被需要”,就是红色政权最坚实的“存在战略”。
对产品经理的拷问:
你的产品,在用户生活中,扮演了哪个不可或缺的“存在”?是帮他省钱的“计算器”,是帮他打发时间的“奶头乐”,还是帮他抵御恐惧的“安眠药”?
如果你的产品明天就消失,会有多少用户真的感到“若有所失”?还是他们会毫无察觉地转向下一个替代品?
在做任何一个功能之前,你是否都能清晰地回答:“这个功能,如何服务于我们最核心的‘存在战略’?”
1.2冰山之体:能力圈范围层(TheScopePlane)——我们做什么,不做什么?
战略层的外延,是范围层。它将抽象的“Why”,具体化为清晰的“What”。
范围层要确定两件同样重要的事:
我们要做到哪些事?具体要提供什么样的确定性。
我们不做哪些事?对这些事坚决不碰,划定清晰的能力边界。
“做什么”考验的是执行力,而“不做什么”考验的,则是战略定力。一个试图满足所有用户、所有需求的产品,最终往往会因为资源分散,而变成一个什么都做不好、毫无特色的“四不像”。
还是以红色政权为例,其“范围层”的定义就是:“农村包围城市”。
做什么:在敌人统治薄弱的“三不管”地带,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建立自己的武装军队。
不做什么:在早期,坚决不碰力量悬殊的、敌人重兵把守的大城市。
对产品经理的拷问:
你是否能用一句话,清晰地定义出你产品的“能力边界”?
当一个“大V用户”提出一个看似合理、但却在你“能力边界”之外的需求时,你是否有勇气和智慧对他说“不”?
你的竞争对手,正在做哪些你明确决定“不碰”的事?你“不碰”的理由,是能力不够,还是战略选择?
1.3冰山之核:资源结构层(TheStructurePlane)——我们的朋友和敌人是谁?
能力圈的外面,是资源结构层。如果说范围层定义了“我要建一座什么样的城堡”,那么资源结构层,则回答了“我用什么材料来建,以及,谁会来帮我建,谁会来攻击我?”
这个层面,就是毛泽东那句名言的落地:“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对于一个互联网产品而言,“资源”至少包含:
内容资源:你的产品里,供用户消费的信息是什么?是UGC(用户生成内容)?是PGC(专业生成内容)?还是购买的版权内容?
流量资源:你的用户从哪里来?是搜索引擎?是社交平台?还是线下渠道?
供应链资源:如果你是电商,你的货从哪里来?
人力与资本资源:你有多少人?多少钱?
百度与Google在中国市场的世纪之战,其胜负手,恰恰就在“资源结构层”。
2003年,中国互联网上的中文内容资源极其贫乏。Google拥有全世界最好的算法,但即便是它“抓遍了所有中国网站,也没有足够的内容资源”。它像一个巧妇,却面临“无米之炊”。
而百度,做了一个Google没有做的“脏活累活”——自己着手建设内容资源。它推出了“百度贴吧”和“百度知道”。这两个产品,为百度创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源源不断的中文UGC内容“蓄水池”。
当用户发现,很多问题只有在百度才能找到答案(因为答案就在百度自己的“池子”里)时,战争的结局就已经注定。
对产品经理的拷问:
你的产品,核心依赖的“资源”是什么?这个资源,你是“自有”的,还是“外购”的?它是否足够稳定?
你是否仅仅把自己当成一个“功能设计师”,而忽略了去参与构建产品的“内容生态”或“流量渠道”?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为什么百度又会面临“信息孤岛”的困境?因为微信用“公众号”,也构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封闭的、百度无法染指的“内容资源池”。你是否意识到了这种“资源层”的战争,正在你的行业里悄然发生?
1.4冰山之形:角色框架层(TheSkeletonPlane)——信息的骨骼与交互的规则
资源结构层的外面,是角色框架层。这是冰山开始浮出水面的部分,是连接“内在逻辑”与“外在呈现”的“骨骼”。
用于网站,是框架:它框定了每个页面需要有多少信息元素,这些元素之间的层级关系、链接关系、调用规则分别是什么。它就是我们常说的信息架构(IA)和交互设计(ID)。
用于人世间,是角色:它定义了一个组织或社会中的不同角色,以及角色之间的协作与权力关系。
框架层,决定了用户获取信息和完成任务的“效率”。一个好的框架,能让用户像在一条规划清晰的高速公路上行驶,毫不费力地到达目的地。而一个坏的框架,则像一个错综复杂的迷宫,让用户处处碰壁,最终在挫败感中放弃。
百度的搜索结果页,就是一个经典的、为了极致效率而设计的“框架”。
当你搜“顺丰快递”时,第一条结果,不是顺丰的官网链接,而是直接给你一个“单号查询框”。
这个设计背后的洞察是:99%的用户搜“顺丰”,他的真实意图(Intent),就是查快递。
百度的框架设计,深刻地体现了“Don’tMakeMeThink”的原则:能让用户在第二个动作得到他要的信息,绝不让他多点一层。
对产品经理的拷问:
你是否画过自己产品的“信息架构图”?你是否清晰地知道,用户从首页到达任何一个核心功能,需要点击几次?
你设计的交互流程,是为了“炫技”,是为了“看起来好看”,还是为了让用户能以“最短的路径”完成他的核心任务?
你是否会定期进行“可用性测试”,观察真实用户在你的“框架”里,是如何一次次地“迷路”和“卡顿”的?
1.5冰山之巅:感知层(TheSurfacePlane)——眼耳鼻舌身的综合体验
这是冰山最表层的、唯一能被用户直接“看见”和“感知”的部分。它包括:
视觉设计:颜色、字体、布局、图标……
听觉设计:提示音、背景音乐……
触觉设计:震动反馈……
感知层重要吗?当然重要。它就像一个人的“颜值”和“衣品”。一个赏心悦目的设计,能瞬间赢得用户的第一好感,传递品牌的气质。
但感知层的“重要性”,恰恰是它最大的“陷阱”。因为它是最表层的,所以它最容易被讨论、被批评,也最容易被“修改”。这导致了无数的产品团队,将80%的精力,都耗费在了对这“冰山之巅”的无休止的打磨上,而完全忽略了水面之下的巨大根基。
“如果一个设计得非常精美的网站上,找不到你要的内容,无法实现你的目标。你要解决的问题,反而在页面设计非常简陋,而且打开速度很慢的网站上搞定了。你会觉得哪个网站的用户体验更好一些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不言而喻。
对产品经理的拷问:
在你的产品评审会上,关于“感知层”的讨论,是否占据了过多的时间?
你是否曾因为“老板觉得这个颜色不好看”,而让整个团队反复修改,却从未去追问:“这个功能,真的解决了用户的根本问题吗(战略层)?”
当一个用户向你抱怨“不好用”时,你是否能启动这套“五层框架”,去精准地定位,他抱怨的,到底是指向哪个层的问题?
第二章:绘制体验的地图——从“管理员视角”到“用户旅程”
“冰山模型”为我们提供了诊断问题的“深度”。但要真正地、共情地去理解用户体验,我们还需要一个“时间轴”的视角。这个工具,就是“用户体验地图(UserJourneyMap)”。
2.1为什么要画地图?——为了杀死那个“管理员”
梁宁指出了初级产品经理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用“管理员视角”来规划产品。
“管理员视角”是什么样的?打开一个政府网站,或者一个传统企业的后台系统,你就明白了。它的导航,通常是按照“我们有什么功能”来组织的——“通知公告”、“政策法规”、“办事指南”、“在线申报”……它像一个仓库管理员,把自己所有的“货物”,分门别类地罗列出来,然后让用户自己去寻找。
这种设计,是复杂、全面、但毫无重点的。它完全忽略了,一个真实的用户,来到这里,他不是来“参观你的仓库”的,他是来“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的。
用户体验地图,就是强迫我们杀死内心那个“管理员”,戴上用户的眼镜,以一个“第一人称”的视角,重新走一遍产品流程的强大工具。
2.2地图的五个核心要素:构建一个有血有肉的“故事”
画一张好的用户体验地图,需要包含以下五个核心要素:
1)一个画像完整的人物角色(Persona)
它不是一堆冰冷的标签,而是你的那个“第一只羊”。你需要对它有近乎“朋友”般的了解。他叫什么名字?他今天过得怎么样?他为什么会来到你的产品?他的目标是什么?他的“数字素养”如何?
2)清晰描述用户的目标和预期(Goals&Expectations)
这是地图的“目的地”。搞清楚用户此行的“真实目标”至关重要。
“用户买钻孔机,但是他的目标不是拥有钻孔机,而是需要在墙上打个洞。”
“用户去一家餐厅吃饭,他的目标是‘吃饱’?还是想要营造‘浪漫的约会气氛’?还是想完成一次‘重要的商务洽谈’?”
3)服务触点(Touchpoints)
在从“产生念头”到“达成目标”的整个过程中,用户会和你的产品/服务,在哪些“点”上发生接触?
例如,一个电商用户的触点可能包括:看到朋友圈广告->点击进入落地页->浏览商品列表->查看商品详情->与客服咨询->加入购物车->下单支付->查看物流->收到商品->发表评价。
4)用户使用路径(UserActions)
将上述的“触点”,串联成一条完整的、包含用户具体“动作”的路径。
例如:“在商品详情页,他首先向下滑动,快速浏览了图片,然后点击了‘查看评价’,阅读了3条差评和5条好评,接着放大了其中的一张‘买家秀’图片……”
5)用户情绪曲线(EmotionalJourney)
这是地图的“灵魂”。你需要将用户的每一个“动作”,都对应上一个“情绪值”(可以用-2到+2的量表来表示)。
当他在哪个环节感到了“惊喜”和“爽”,情绪曲线上就应该有一个“峰值”。
当他在哪个环节感到了“困惑”、“卡顿”或“失望”,情绪曲线上就应该有一个“谷底”。
最终,你会得到一条波动起伏的、可视化的情绪曲线。这张图,将无比直观地告诉你,你的产品体验,在哪些地方让用户“上天堂”,又在哪些地方让用户“下地狱”。
2.3从“数据”到“故事”:用户研究的终极奥义
为什么要如此费力地去构建这样一个“故事”?难道冰冷的“数据”不能告诉我们一切吗?
“如果我们只关注数据,而不关注用户故事,那么我们很容易做出的决策是导更多的羊进来……如果压力过大,有人就会诡辩数字形成的原因,甚至还会对数据作弊。这就是不关心用户故事,只关心数据转化率的结果。”
数据,能告诉我们“What”(什么)。它能告诉你,在某个页面,有30%的用户流失了。
而故事,能告诉我们“Why”(为什么)。只有通过构建用户体验地图,去共情地理解那个流失的用户,在那一刻,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情绪谷底”,你才能找到问题的真正根源。
“用户研究,重要的不是零散地收集数据,拿数据证明自己的对错,而是建立一个有代表性的故事。”
一个好的产品,是从一个好的“用户故事”开始的。这个故事,就是你的“第一只羊”,在你设计的“草地”上,从迷茫到满足的完整旅程。你对这个故事的了解程度,就是你与你的用户关系的深度。
第三章:体验设计的“魔法”——峰终定律与差异化
有了“用户体验地图”,我们就拥有了一张标注着“喜怒哀乐”的藏宝图。但是,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将地图上的每一个“谷底”都填平,将每一个“平地”都堆成高峰。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最大化用户的‘体验记忆’”**?
这里,我们需要引入两个体验设计领域,堪称“魔法”的心理学定律。
3.1“峰终定律”(Peak-EndRule):被记忆的,只有“峰值”和“终值”
这个由诺贝尔奖得主、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提出的定律,彻底颠覆了我们对“体验”的线性理解。它指出:
人们对一段体验的记忆,几乎完全由两个时刻决定:一个是体验中的“最高峰”(无论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另一个是体验“结束时的感觉”。而整个过程的“时长”,以及过程中那些平淡无奇的点的体验好坏,对最终的记忆几乎没有影响。
这个定律,对于资源有限的产品团队来说,简直就是“福音书”。它告诉我们,我们不需要,也不可能做到“全程完美”。我们只需要做到:
管理好用户的“忍耐底线”:确保在整个服务路径中,不要出现让用户无法忍受的“负向峰值”(如:支付失败、数据丢失、客服骂人)。
集中资源,创造一个“正向峰值”:在用户旅程的关键节点上,不惜代价地,创造一个能让用户“哇”出声来的、超越其预期的惊喜体验。
精心设计一个“美好的终值”:在用户离开你的服务时,给他一个温暖的、令人回味的小“彩蛋”。
宜家(IKEA),就是一位运用“峰终定律”的大师。
平庸的过程和“谷底”:在宜家购物,体验并不完美。你需要像走迷宫一样走完整个商场;你需要自己在货架上搬下沉重的货物;你常常找不到店员咨询。
精心设计的“峰值”:宜家的“峰值体验”是什么?是它那些美轮美奂的“样板间”。当你坐在那个布置温馨的客厅沙发上,躺在那张舒适的床上时,你体验到的,不是在“买家具”,而是在“体验一个理想的家”。这个由“场景”触发的“痒点”,就是宜家为你精心打造的“峰值记忆”。
无与伦比的“终值”:当你疲惫地完成购物,推着车来到出口时,迎接你的,是那个1块钱的冰淇淋甜筒。这个极小成本的投入,却为你的整段“宜家之旅”,画上了一个甜蜜、满足、性价比超高的句号。
最终,当你回忆起逛宜家的经历时,你记住的,是样板间的美好,和冰淇淋的甜蜜。至于那些搬货的辛苦、排队的烦躁,早已被大脑的记忆机制,自动“忽略”了。
3.2“与其更好,不如不同”:在非预期之处,制造惊喜
如何创造“峰值”?是把别人做得好的地方,做得“更好”吗?比如,五星级酒店的大堂用的是普通大理石,我就用顶级汉白玉?
梁宁老师引用了亚朵酒店的案例,提出了一个更具智慧的差异化策略——“与其更好,不如不同”。
亚朵酒店,作为一个中端酒店,它永远不可能在“大堂的奢华程度”这个维度上,去和五星级酒店竞争。如果它这么做,就是以己之短,攻人之长。
所以,亚朵选择了另一条路:
在用户有预期的地方,做到“不失望”:出差的人,核心需求是“睡个好觉”。所以,亚朵在床、床垫、枕头这些“痛点”上,投入了超额的资源,确保其品质不输于五星级酒店。
在用户没有预期的地方,做到“有惊喜”:用户对一个中端酒店的大堂,是没有“奢华”预期的。于是,亚朵反其道而行,将大堂做成了一个温暖的、充满书香气的“图书馆”。当一个疲惫的差旅客户,走进大堂,看到的不是冷冰冰的大理石,而是一个可以让他坐下来,喝杯热茶,安静地读一本书的空间时,这就构成了一个强烈的、积极的“预期差”。这个“不同”,就成为了亚朵独特的“峰值体验”。
这个策略的本质,是在进行一场“认知资源”的争夺。在用户已经形成“心智范式”的地方(五星酒店=奢华大堂),你去挑战它,事倍功半。而在用户心智的“空白地带”,你任何一个微小而独特的创新,都能轻易地留下深刻的印记。
3.3“服务蓝图”:从用户情绪到资源配置的转换
“用户体验地图”是站在用户的视角,而要将“峰终定律”和“差异化策略”真正落地,我们还需要一张站在“服务提供者”立场的图——“服务设计蓝图(ServiceBlueprint)”。
用户体验地图,以“用户情绪”为中心。
服务蓝图,以“服务流程”和“资源配置”为中心。
服务蓝图的任务,就是将用户体验地图上那些抽象的“峰值”、“终值”和“底线”,翻译成具体的、可执行的“资源配置决策”和“角色岗位职责”。
亚朵的“十二个服务节点”,就是一个完美的服务蓝图实践。他们将用户的入住体验,拆解为从“预定”到“再次预定”的十二个关键触点。然后,针对每一个触点,进行精密的资源配置和角色设计:
第二个节点“走进大堂的第一面”:配置“奉茶”、“三分钟入住”、“免费升舱”等资源,来创造“峰值”。
第八个节点“离店的那一刻”:配置“别友甘泉”(一瓶温热的矿泉水),来创造美好的“终值”。
核心痛点“睡眠”:投入重金在床品上,守住“不失望”的底线。
非核心点“地毯”:降低成本,将资源转移到更能创造体验差异的地方。
这就是一个完整的、从“用户洞察”到“商业决策”的闭环。
结语:一个产品,就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记忆”
走完这趟关于“用户体验”的深度旅程,我们或许可以对这个词,下一个全新的定义:
所谓用户体验设计,本质上,是一门关于“记忆设计”的艺术。
我们无法控制用户在使用我们产品时的每一个微小瞬间的感受。但我们有机会,通过对“冰山”的深度理解,通过对“地图”的精心绘制,通过对“峰终”的巧妙运用,去“设计”用户在离开我们之后,能够“记住”什么。
一个平庸的产品,会耗尽所有资源,去追求一个不可能实现的“全程完美”,最终给用户留下的,却是一段模糊而平淡的记忆。
而一个伟大的产品,它懂得取舍,懂得聚焦。它承认自己的不完美,甚至会故意在一些非核心环节让用户“自己动手”。但它会把最宝贵的资源,像一颗精准的子弹,射向那个最能触动用户灵魂的“峰值”瞬间,并在用户转身离去时,送上一个温暖的“终值”拥抱。
最终,用户记住的,不是那些瑕疵,而是那一次“哇”的惊叹,和那一份“还会再来”的回味。
作为产品经理,我们的工作,也因此变得无比诗意和深刻。我们不再仅仅是功能的堆砌者,我们成为了“用户记忆的导演”。
那么,问问你自己:在你正在设计的产品这场“电影”里,你为你的用户,准备了哪个让他永生难忘的“高光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