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全面开战, 为何你永远买不到数字人主播同款
2025年“双十一”大促已拉开帷幕,人工智能(AI)电商正在全面落地。当越来越多的数字人主播占据直播间,当AI生成的商品图像充斥购物页面,不少消费者在一次次期待落空后恍然意识到——“你永远买不到主播身上那件衣服”,或许正是因为,你所见到的主播带货,却是AI在作弊!
记者发现,随着AI技术加速重塑服装电商的视觉呈现生态,一条覆盖技术、内容与运营的虚拟形象产业链已悄然形成。然而,一旦“所见即所得”的消费信任异化为由算法编织的幻象,一场虚拟与现实之间的信任危机也在电商世界蔓延。
虚拟主播成“双十一”带货新宠
一年一度的“双十一”购物节已经全面启动,各大平台的直播间比往年更显热闹。
近期南京天气转凉,市民雨婷利用周末时间,穿梭于不同平台寻找合适的秋装。她注意到,数字人主播正在频繁“出没”直播间。
与早期数字人主播“假人感”十足不同,乍看之下,这些AI主播与真人主播并无两样。她们同样在镜头前上身试穿衣物,转身给观众展示侧面、背面效果,讲品时经常自然地扯扯袖口、整理下摆,并且也会一口一个“宝宝”,与观众简单互动。
雨婷告诉记者,若非部分直播间角落有“形象涉及AI合成”的提示,她几乎无法察觉这些主播并非真人。
“挑战30秒生成AI带货视频!流程简单,数据又好,服装电商老板赶快用起来”“助力‘双十一’,AI生成服装带货视频保姆级教程来了”“AI数字人直播间上线,一比一复刻真人主播,还可以实时公屏互动”……记者在网络平台搜索发现,关于AI带货的广告宣传也扑面而来。
在这些诱人的广告语背后,从静态的模特图、平铺图,到动态的上身视频、直播,AI技术已深度渗透电商领域。不仅中小商家纷纷试水,一些知名服装品牌也加入了虚拟主播的风潮。区别在于,知名品牌通常将AI主播安排在夜间或清晨等时段直播,实现直播间“24小时不打烊”,而中小商家则更大量地使用虚拟主播。
高效率、低成本的双重诱惑
从今年初开始,在服装行业摸爬打滚十余年的吴梦,就在密切关注AI技术在服装行业的发展动向。“大家之所以热情高涨,一是AI技术正在加速融入千行百业,服装商家也乐于赶上这波潮流;二是技术更迭让AI商用成为可能,不仅技术门槛大大降低,而且商家也能显著降低经营成本。”她表示。
借助AI工具,如今,商家可以轻松搭建起一个AI直播间。第一步是选定符合品牌风格的模特形象,通过逆向推导图像生成指令,构建出专属的数字人主播。第二步则是为生成的数字人“注入灵魂”:运营团队会提前撰写详尽的直播脚本,涵盖产品介绍与促销话术等内容,再借助语音合成技术将其转化为自然流畅的语音,并精准驱动数字人的口型与表情变化。
为了进一步增强真实感,技术团队还会预设庞大的关键词问答库,在观众提问时自动匹配回应,从而营造出“实时互动”的现场体验。
目前,女装真人主播的月薪大多超过1万元,加上场地、摄像、灯光、中控等,团队搭建直播间成本可谓上不封顶。“如果选择搭建一个数字人直播间,根据不同AI服务商报价,一个月仅需花费四五千元服务费,成本大大降低。这种低门槛和高效率,以前中小商家是难以想象的。”吴梦感慨道。
至于静态模特图,传统出图方式是线下实景拍摄,需要向模特、摄影、场地等付费,单张照片平均价格约为100元,而且一天只能拍几十套衣服,耗时较长。现在,商家只需上传一张商品图,选择预设的模特和背景,平台便能迅速生成多张不同姿势、不同场景的高清效果图,可谓省钱省心省力。
当“完美AI”遭遇“真实场景”
随着数字人主播在服装直播间日益活跃,相关争议也持续升温。
购物达人张小姐坦言,AI生成的数字人主播已经相当常见,但服装行业具有特殊性,尤其是女装品类款式多样、版型复杂,远非标准化商品可比。“大家喜欢进直播间买衣服,就是为了观察真人试穿的效果。”她指出,“在真人主播的转身、走动之间,服装的垂感、面料质感以及褶皱变化都能一目了然,而这些关键信息是AI主播难以真实呈现的。”
尽管商家会为AI主播标注身高、体重等参考信息,但消费者普遍认为,AI模型理想化的头身比例、过于完美的肢体形态,与现实中的消费者身材相去甚远,极易导致“买家秀”与“卖家秀”之间的巨大心理落差。
此外,AI主播在展示时往往缺乏细腻的情感表达与真实的互动感,难以传递出服装的设计理念与穿着体验。
这种“所见非所得”的消费体验,直接引发双重困境:消费者难以选购到合身的衣物,购物体验大打折扣;商家因为服装展示失真,不得不面对居高不下的退货率。
事实上,今年9月1日起施行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明确规定,利用AI技术生成的图片、视频、虚拟场景等内容必须添加显著标识,为AI生成的营销内容贴上清晰的“身份证”。但记者调查发现,在绝大多数商家的直播间,相关标注仅为屏幕右上角的一行小字,如果不仔细看,很容易忽略。
在部分平台的商品展示页面,AI生成提示也被隐藏在角落,甚至完全没有标注。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监管部门还需出台针对电商领域的细化指引,并将AI虚拟营销的合规性纳入常态监管。相关电商平台也应承担起主体责任,通过技术手段强化AI内容标识,确保消费者在知情的前提下做出购物决策。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江芬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