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突破创新, 让“意念”长出“灵犀手”

转自:中国妇女报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茹希佳

“心电感应”真实存在吗?只凭人的各种意念,就能让机器手随着人的意志准确无误地动起来?当科幻电影里的场景照进现实,中国电子科技集团首席专家尹奎英无比自豪地说:“‘十四五’期间,我们已经做出了‘灵犀手’,在临床应用中,效果非常好,这应该是我作为科技工作者在‘十四五’期间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

可穿戴领域有了中国标准

作为这只“灵犀手”的主要研发人员,尹奎英深知:“这是中国在可穿戴电子设备领域实现的一项重要突破。”也正因为这一领先世界的创造,她刚刚获得了国际标准的最高个人奖——2025年IEC1906奖,成为IEC/TC124/WG4(国际电工委员会可穿戴电子设备和技术委员会智能可穿戴工作组)核心成员、IEC62836《可穿戴电子设备与技术:仿生应用的可穿戴肌电传感器——前臂表面肌电信号测试方法》标准主要起草人,实现了从“技术领先”向“标准引领”的跃升,“这也意味着,历经6年多的努力,我国在IEC/TC124中拥有了第一个国际标准,在国际可穿戴标准领域中拥有了一席之位。”

从2019年提交提案到即将结束FDIS(最终国际标准草案)阶段,这项标准能突破重重考验取得如今的成绩,在尹奎英看来,“支撑我们前行的最大底气,源自所有技术成果的原始创新性与自主知识产权。”

在尹奎英的带领下,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走进了神秘的人脑机实验室。她的团队正在对“灵犀手”“灵犀骨骼”进行反复优化,这只“灵犀手”是一只类似于手形状的机械装置,只要手臂套上传感器手环,没有任何电线相连,仅凭“意念”,就可以让“灵犀手”的每一根手指做出动作。手环采集到肌肉电信号,通过手机上的App算法进行识别,“它”心有灵犀地模仿学习,“心电感应”般地完成握拳、五指张开等一个又一个既定动作。

将奇思妙想变为现实

最初接触这个领域,尹奎英从一位因工伤导致断手的工人案例入手,通过对他生活的长期观察,积累了丰富的手腕部位数据,然后,尹奎英带领团队动手试验,反复磨合调试,“让‘灵犀手’帮助他回归正常生活”。

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尹奎英认为,将人的思维活动抽象成一个信号处理过程,利用生物信号处理算法,借助“灵犀手”完成脑部动作指令,肯定能帮助残疾人完成吃饭、喝水等日常动作。在集成了触觉、握力、温度等传感器后,这只“灵犀手”拥有了类人的“感觉”,“为断手工人再造‘灵犀手’能帮助这个群体重返社会。”尹奎英的奇思妙想变成了现实。如今,残障人士只要经过20分钟的简单训练,就可以熟练掌握这个可以实现10多个动作的“灵犀手”,完成生活上的简单动作。

在脑科学领域再创佳绩

“十四五”规划明确,将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核心战略,重点布局人工智能、量子信息、脑科学等前沿领域,尹奎英团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发了经颅磁治疗脑导航技术。临床研究证明,阿尔茨海默病早期是干预治疗、延缓发病的黄金期,但目前,诊断需要进行有创的医学手段,往往不能被患者接受而贻误了诊断时机。

尹奎英介绍,在阿尔茨海默病筛查领域,她带领团队开发的全脑神经导航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也荣获了世界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奖,为全球老龄化提供中国方案,“这也体现了国家在脑科学等前沿领域对科技工作者的大力支持。”

尹奎英的创造还不止于此。今年,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MilitaryMedicalResearch》刊登了一项由中国科研人员完成的研究,揭示了癫痫发作中脑电活动的一种特殊电场变化,将其命名为缓变直流电场,为癫痫的早期预警、精准发作起源区定位及创新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支撑。

这项研究也是由尹奎英团队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遇涛主任医师团队联合完成,是一项医工交叉研究成果,这项突破不仅为医学注入新动能,更彰显了女性科学家在前沿领域的敏锐洞察力。

尹奎英认为:“缓变直流电生物物理场不仅是癫痫发作的生物标志物,更是脑电活动的‘总指挥’。通过调控它,我们可能干预癫痫的发作。”

以创新回应时代需求一直是尹奎英的座右铭,“‘十五五’即将到来,作为新时代的女性科技工作者,我将继续以创新为使命,在科研中践行巾帼担当,不负时代赋予的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