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车上新! 五菱之光EV续航提升 还有什么变化?
车见万宜讯——五菱之光EV全新进取型上市,CLTC续航直接从201km拉到305km。这步棋在新能源商用车拼续航的当下,与其说是升级,不如说是给物流用户的"刚需补位"。毕竟此前200km级续航对高频配送来说,确实有点"不够用"。要知道,城配司机每天穿梭于大街小巷,光是从仓库到各个配送点的往返距离就可能超过150km,再加上中途等待、绕路等情况,老款车型往往跑不到下午就需要补电,严重影响配送效率。这次续航提升,相当于给司机的日常工作多了一份"电量安全感"。
续航升级:补短板还是玩数字?
五菱虽然开创了纯电小车的历史先河,但是商用车领域的电动化并不算抢先。以至于市场被瑞驰、金龙、创维等小众品牌高度渗透。从用户反馈看,纯电商用车的续航焦虑是真痛点——城配司机每天充两次电成常态,有些司机甚至要在午休时特意绕到充电站,花1小时等待充电,不仅压缩了休息时间,还可能耽误下午的配送时效。续航拉到305km后,按照多数司机日均200-250km的行驶里程计算,单日单趟覆盖范围能扩近50%,早上充满电就能支撑全天配送,对快递、生鲜这类高频场景是实打实的效率提升。
但得泼点冷水:这个续航在同价位里不算拔尖,长安之星9EV早就有350km版本,东风小康EC36也能到300km。五菱这次更像"补到及格线",而非领跑。电池容量的扩大往往意味着车辆成本的上升。新车价格5.78万,比老款贵3000块,续航多100km,这笔账对跑量的商户来说,值不值?我们可以算一笔细账:按每度电0.6元、百公里电耗12度计算,每公里成本约0.072元。如果每天多跑100km,相比老款需要中途补电的时间成本(按每小时配送收益50元算),再加上减少充电次数节省的电费,每天能多赚约55元,半年就能靠综合收益省回差价。但如果日均里程低于150km,这笔3000元的升级费可能就显得不那么划算。
产品力:实用主义的得与失
五菱之光EV的核心优势,还是把"工具车"属性做到了极致:2600mm轴距+20处标准螺纹安装孔,让载货空间的灵活度同级难寻。实测数据显示,它的后备箱常规容积达3.2立方米,放倒后排座椅后能扩展到4.8立方米,装快递能塞下80个标准纸箱,换桶装水也能摞6桶不晃,甚至能轻松容纳小型家电的外包装箱。这种"多拉快跑"的特性,正是物流行业最看重的硬实力。
新增的双安全气囊和倒车影像,对经常钻小巷的司机来说,是"保命配置"。要知道,城配路线往往要经过狭窄的老街区,两侧停满车辆时,倒车视线几乎被完全遮挡,倒车影像能减少80%以上的剐蹭风险;而双安全气囊则填补了老款在被动安全上的空白,在突发碰撞时能为驾乘人员提供更全面的保护。
但短板也刺眼:智能化几乎为零,连最基础的手机互联都没有,在智能调度成趋势的物流行业,这会让车队管理效率打折扣。现在主流物流车队都在用智能系统监控车辆位置、剩余电量、行驶轨迹,甚至能远程规划最优路线,而五菱之光EV只能靠司机手动汇报,或者加装第三方装置。动力上虽能满足日常载货,但整体动力响应偏缓,满载条件和山区驾驶感受会比较明显。
市场博弈:性价比之外的隐忧
五菱靠"价格屠夫"形象在微面市场站稳脚跟,但这次3000元的涨价,其实在试探用户对"实用升级"的付费意愿。毕竟5.78万的价格,已经和东风小康EC36持平,而后者快充速度更快——从30%充到80%只需25分钟,比五菱之光EV快5分钟,对每天和时间赛跑的城配司机来说,这5分钟可能意味着货真价实的工作时间。
当下新能源商用车市场,光靠"够用"已经不够。长安在布局智能车联系统,其最新车型能接入物流平台的调度系统,实现订单自动分配、电量预警自动提醒;东风在优化电池衰减控制,承诺8年15万公里内电池容量保持率不低于70%,解决了用户对电池寿命的后顾之忧。这些都是长期竞争力的体现。
全新五菱之光EV在续航数字上的提升实则是对市场的均衡布局。但这个身披神车光环的产品也应该在维护效率、管理便捷性、电池衰减速度等方面继续精进,这也恰恰是五菱之光EV目前的短板。
购车一句话建议
车见君认为,每天跑150km以内、追求极致性价比和装载灵活性的个体户,闭眼入;但是305km续航范围却又有着更优选择,如果是车队运营、需要智能管理或高频长途配送,不妨再看看长安之星9EV的350km版本。毕竟买车不仅要看当下的价格,更要算清长期使用的"经济账"和"效率账",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