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教授兰旭东:成都持续扩展“空中路网”,具有低空经济独特优势
“谁都愿意来成都,谁都想留下来。”3月29日,在成都举行的2025第八届清华-四川科技成果对接会上,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兰旭东围绕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成都凭借扎实的产业基础、领先的空域开放实践,以及丰富的科教资源,已形成发展低空经济的独特优势。
他指出,成都拥有成飞集团等国家级航空工业单位,数十年的技术积累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基础;航空商业化进程加速,沃飞长空等企业快速成长,形成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清华大学教授兰旭东
作为全国首批低空空域开放试点城市,成都去年拿到了600米以下空域自主权。“发展低空经济就像建设立体交通网,首先要修好‘空中高速路’。”兰旭东用基础设施建设作类比强调,前不久沃飞长空与四川航空合作,将陆续开通试验航线,正是“道路施工”的关键突破。
他补充道:“没有航线的低空如同没有公路的平原,只有先修通道路,才能让‘车辆’——也就是各类飞行器真正跑起来。”
场景验证推动技术迭代。对于近期引发关注的无人机送咖啡等场景测试,他认为这不仅仅是商业尝试,更是对“15公里半径即时物流系统”的有效验证。他类比指出,20年前,家庭汽车普及率不足1%,如今成都汽车保有量超680万辆。同理,随着技术进步,未来低空飞行器的普及将重塑城市交通形态。
“我们正在推进航空发动机、无人机等领域多项技术对接,未来将有更多科研成果落地成都。”他表示,成都聚集了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资源,配合政府搭建的试飞场景和容错机制,形成了完整的科技成果转化链条。
针对成都发展低空经济的竞争优势,他重申“修路”理论,“成都取得优势的关键在于持续扩展‘空中路网’。试验航线的开通相当于打通了主干道,接下来需要建设支线网络。”他建议通过政企合作逐步扩展航线覆盖,同步推进适航认证、空管系统等“交通配套设施”建设。
谈及未来,兰旭东总结道:“从航空工业积淀到空域管理创新,从科研资源集聚到应用场景开放,成都已具备低空经济全链条发展能力。这种既懂‘修路’,又会‘养路’的创新生态,正是吸引科技成果落地的核心优势。”
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编辑 于曼歌